作者:王小峰
2018-02-26·阅读时长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643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王小峰)
( 纪录片《外滩佚事》剧照 )
事实上,纪录片中启用演员表演在国外已经司空见惯了,周兵的这种方式并不新鲜,引起争议,更多是因为它是一部大投入的制作,表演多于史料展现,并且进入电影院线,跟平时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纪录片大相径庭。
谈到他这次大胆使用演员拍摄《外滩佚事》,周兵说:“1993年《东方时空》创办,时间和陈氓是两个具有创新精神的领军人物,他们希望电视节目应该有突破,于是有了脱口秀节目《实话实说》,还有一个就是演员扮演的纪录片。后来崔永元带着一批人拍了10部有演员表演的纪录片。出来后,遭到学院派很多人的反对,说这不是纪录片。2000年,演员表演的系列纪录片《记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反响还不错。时间不甘心,让我去拍《梅兰芳1930》,我吸取了前面的教训。从手法、剪辑方式上,当时我采用了一种MV方式,但和MV又不一样,我大量采用这样的方式。后来我把它总结为虚拟化再现,或者叫意向性再现。这样的方法和史料、口述及影像资料结合,节目出来后当年的反对者就接受了。专业上讲,从那时到现在,《敦煌》、《台北故宫》,我一直在用演员扮演。有一个心结我一直不敢突破,就是演员不能开口说话,不能用大段的演员旁白和台词推动情节的发展、历史事件的表达。但这次拍《外滩佚事》我就突破了这个尺度,其实在国际上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它是一种类型。我的想法就是能不能让中国纪录片丰富一种类型。”
对于人们对《外滩佚事》争论的真实性问题,周兵似乎早就料到了。他说:“有一次在一次全国的学术会议上,陈氓好像说过,到最后真实实际上是一个哲学命题。我个人觉得当做收视习惯和感觉,看起来像真实的。当时第一批纪录片为什么失败,我现在觉得,观众看那个演员表演的痕迹太重,说得不客气一点,当时我才20多岁,那些人是我仰望和尊敬的导演,但拍得有点像二三流电视剧。所以让学者专家看起来不真实,其实事件都是真的。《外滩佚事》里所有事实都是有记载的,都是真的,不是我们导演凭空想象出来的。我们尽量做到所有台词,包括对话都是在文献上有记载的。比如杜月笙的对话、李香兰的审判,都是在传记里有记载,当事人或者记录者有记录的,我们只是把记录变成台词。甚至有些话就是他们在历史情境中说的,还有赫德的演讲,都是原话。我觉得纪录片和非真实虚构电影故事片最大的区别就是这个。”
发表文章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