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海洋
2018-02-25·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708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邢海洋)
湛江钢铁项目一“吻”成名,钢铁产能过剩也旧事重提。全球金融危机发生,让中国饱尝了经济不平衡发展之苦,凡是投资拉动经济的主张均成众矢之的。但抛开对高铁建设中腐败的批评,抛开钢厂建设对拆迁村庄的倾轧,在广袤的国土上铺洒钢筋水泥,是否有其合理性?
有一篇评论是这样计算的:截至6月1日,全国26个主要市场五大钢材品种社会库存量为1561.5万吨。以这些钢材,足可以建“371个鸟巢,111座央视大楼”。并且,若以全国2亿吨的过剩产能计算,又足可把京沪高铁,这个迄今国内或者说全球最宏大的工程再建40次。一条京沪高铁线,耗费钢铁是三峡工程的7倍。以这样“形象化”的数字,读者得到的印象一定是钢筋水泥生产得太多了,殊不知,每年全国钢铁消费量6亿吨,是“鸟巢”钢铁使用量的1万多倍,那些标志性的建筑用到的建材虽多,但和全国13亿消费者相比仍是沧海一粟。每年6亿多吨的钢材,用量第一的市场是房地产,占到钢铁产量的60%。而这庞大的钢铁消费是要化整为零,平摊到庞大的人口上的。我国人均消费近年400~500公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一倍,甚至超过了大多数发达国家,似乎说明了我们“铁公基”为主的投资拉动是畸形的GDP模式。但若拿出工业化国家曾经的钢铁消耗数据,便会发现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均钢铁消费一定是爆炸式成长的,直到工业化完成才会停滞甚至下降。美国人均峰值出现在1973年,人均710公斤,日本也是1973,人均1100公斤,韩国直到去年还未见顶。尤其是外向型经济,很大一部分的钢铁以机电产品的形式出口,钢铁消费远超消费型国家。
尚未达到峰值的钢铁消费意味着我们的工业化还处于爬坡阶段,离后工业社会还有相当距离,钢筋水泥经济还有铺展空间。一个国家工业化的标志,当然不止于公路铁路和摩天大楼等钢筋水泥的堆积,但资本存量,即一个国家已投入的各种资本的总和,却能很好地反映国家的发展阶段。据汇丰估计,中国的资本存量在2010年底达到93.3万亿元人民币,合13.8万亿美元,为美国资本存量44.7万亿美元的30%。若以人均衡量,2010年中国人均资本存量为1万美元左右,不足美国的8%,为韩国的17%左右。汇丰的数字还显示,中国当前的资本存量规模,有80%是近10年间形成的,意味着中国的工业化的“黄金期”似乎刚刚开始。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67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