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晓军
2018-02-25·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820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宋晓军)
( 6月15日,“蛟龙号”进行7000米级海试首次下潜试验 )
2012年6月中旬第一个周末的前后,中国媒体完全被“上天入海”的两个新闻事件所占领。“上天”指的是“神九”飞船实现载人手动对接;“入海”指的是“蛟龙号”深潜器首次突破6671米大关。在这期间,我在电视台与一个“80后”女编导聊天,她说自己的老公、一个金融博士回家就知道玩联网游戏,而且一晚上在游戏中就干一件事情——供血浆。她抱怨同为“80后”的老公也不干点儿“有意义”的事情。我听后说,其实电视里现在滚动播报“神九”、“蛟龙”实现了多少个“第一”的背后,有很多像你老公一样的“80后”供血浆的“游戏党”。
事实上,尽管媒体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传统的报道模式,对“神九”和“蛟龙”做了很多延伸性的报道,但读者、听众和观众在潜意识中有两个问题是绕不开的:其一就是“国产化”;其二是“可靠性”。
拿火箭的国产化来说。中国发展火箭开始是以仿制苏联为起点的。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8年1月国防部五院制定喷气与火箭技术10年发展规划纲要;同月,中国与苏联达成帮助中国建立三个导弹研制单位的协议,苏联将“P-2”导弹实物样品运往中国。1958年4月中国兴建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1959年1月,苏联帮助中国仿制导弹的专家开始陆续来华。1960年2月中国自行设计的试验液体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1960年8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了中苏两国签署的新技术协定,撤走了全部帮助中国仿制导弹的专家。但由于当时中国的基础工业薄弱,加上科技人员有限,1960年11月试射成功的仿制“P-2”苏联导弹的助推火箭的国产化率大约为30%。由于导弹助推火箭的可靠性要求比运载火箭低很多,一直到1970年,中国开始研制“长征-2号”运载火箭时,所需材料才能完全国产化。在这10年间,中国包括耐高温材料、高能材料、高强度钢、精密合金、半导体材料、稀有金属、超纯物质、稀有气体等材料行业,安排了4000多项新材料的试制。这实际上就相当于有很多“玩家”的团队在为一个“作战”团队“供血浆”。
发表文章2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47人
著名军事评论家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