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丘濂
2018-02-25·阅读时长1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909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丘濂)
( 中国丝绸博物馆内的织丝展示厅展出的织机 )
时尚化的100年
一袭制作于上世纪20年代末或是30年代初期的旗袍,即使没有细致勾勒出女性的体态,在展馆里平常地挂着,看上去也是美的。这种美不仅来自面料,比如机器印花或者提花工艺带来了复杂的纹样,还在于它的剪裁。设计师郭培的作品收录在这次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百年旗袍展当中。她告诉我,为新版《小城之春》的人物来制作服装,让她得以理解老式旗袍。“我以为穿旗袍一定要有很完美的S形侧曲线。编剧阿城对我讲,那时的女人是要欣赏两条曲线,颈部至脊背的,和颈部往肩膀的。所以你看早期旗袍的立领与肩部的衔接,最能想象民国女子削肩长项的韵致。”结果,已经习惯了胸腰省等改良旗袍技艺的郭培说她还不会做这种最初的旗袍。“难度在于它没有肩缝,是一块整布,中间挖了一个领口,大襟搭过来,底摆的地方最多搭上有4厘米。我们从旧货市场专门买了7条或素色或条纹的老旗袍一丝一丝抽布纱来研究剪裁,最终才做出了件一模一样的。”电影开头,看到女主人公玉纹穿着自己做的白色旗袍在颓败的城垛中出场,有一种恹恹的美丽,郭培才顿悟了阿城和她讲的话。
受到西式剪裁的影响以及现代审美意识的注入,旗袍还是朝着更加贴体的方向发展去了。这也许和西式内衣进入中国市场有关。早期报纸上的小说还可以找到这样的描写:“她吸完了香烟,慢慢立起身脱去旗袍,露出洋府绸的短衫裤来。”或者:“她嚷着热,脱去夹旗袍,单着件纺绸短衫,当胸密密钉着一排翡翠纽扣。”舶来的内衣放大了女性身材凹凸有致的特征,于是胸省和腰省这样立体剪裁的工艺手段也就成为必须。但这种技艺被中国裁缝运用起来也是十分审慎和含蓄,更多是将收省与熨烫归拔(归是将织物熨烫收缩,拔是将织物拉伸)工艺结合。旗袍的形制结构随时尚逐年变化,最主要的变化集中在下摆的长短,领子的高低,纽扣的多寡,侧开衩的高低等方面。
发表文章12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493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毕业于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专业。美食、传统文化和城市话题爱好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