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蒲实
2018-02-25·阅读时长1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131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蒲实)
(
2012年7月10日,巴克莱银行董事长马库斯·阿吉斯(右一)前往英国国会财政委员会接受质询 )
1908:帝国的自负与焦虑
1908年,处在资本主义黄金时代巅峰的伦敦充满了乐观主义情绪。1903年,在银行家协会的一次货币会议上,伦敦联合银行的董事长腓力克斯·舒斯特(Felix Schuster)对他的同行们说:“毫无疑问,我们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这绝不是夸大其词,而是铁一般的事实。我们的地位的确受到了挑战,但迄今为止,我们的地位仍然很稳固。”这是当时的英国人非常普遍的心态。
1908年,地球上1/4的领土都插上了英国的国旗。伦敦金融城是英国向海外扩张、成为一个全球性殖民帝国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帝国的框架下,它的业务更多地来源于国际金融的需求,而不是英国国内的需求。1911年的《经济学家》这样概括:“伦敦更加关心墨西哥发生的事而不是英国内部的事,更关心发生在加拿大的罢工而不是威尔士的罢工。”为国际贸易融资是整个金融城的核心业务。大英帝国建立在海外的企业,从英伊石油公司、南美铁路公司、东印度公司到南非黄金钻石矿业公司,都是在伦敦融资。不仅如此,信托投资公司分流了大部分的海外储蓄,伦敦证交所、黄金市场(金本位制时代伦敦特权的标志)和伦敦金属交易所,也是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当时著名的金融专栏作家哈特里·维特斯(Hartley Withers)写道:“全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金本位制,而伦敦则是仅有的能够立即将各种汇票和信用证兑换成黄金的市场,这些事实强化了英格兰银行作为黄金储备管理者的责任。它有义务为那些在伦敦市场上交易的承兑汇票兑换黄金。”
发表文章15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986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