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电视剧买卖那些事儿

作者:王小峰

2018-02-25·阅读时长20分钟

79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0205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海润影视公司执行总裁赵智江 )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虽然短短30年,但也走过了一个曲曲折折的阶段。最初,电视剧都是由电视台自己的电视剧中心制作,每年电视台都有固定拨款用来拍摄电视剧,只要每年交上来足够剧集的成品就行。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基本上沿用这种模式。那时候电视剧没有走向市场化,也没有这方面的相关许可政策,换句话说,只由电视台才有资格拍电视剧。这个时期的电视剧,拍得好坏、收视率高低,是否挣钱都可以忽略,也根本不存在电视剧交易一说。说得直接一点,它跟电视台做一台晚会节目的性质差不多。因此,这一时期的电视剧领域,根本不存在竞争,更谈不上产业化。

进入90年代,随着观众对电视剧的关注,尤其是它作为一种节目形式更容易吸引更多的广告,电视台对电视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电视台在人力和经费上确实有限,这样,一些民营和社会资金开始流入电视剧制作中。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在这方面走得比较早,当时《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都开始尝试社会资金介入的方式。当社会资本介入后尝到甜头,一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便开始有兴趣投资拍摄电视剧。海润影视公司就是较早以民营资本介入电视剧领域的公司之一,1993年,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社长张和平找到海润广告公司老总刘燕铭,希望他能给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投资,海润投资100万元,不久还回来100万元,没过多久又给了100万元。这件事对刘燕铭触动很大,他发现投资电视剧利润空间很大,便开始琢磨投资电视剧领域。

现任海润影视公司执行总裁赵智江介绍说:“当时刘总看到,第一是商业回报挺好,第二是拍出了好的作品,以后陆续投资了一些电视剧,那时候是在广告公司下面有个影视中心,开始投电视剧,做到2000年,电视剧做多了,就从公司里独立出来,2001年成立了专门的海润影视公司,和广告分开了。刘总的精力从广告完全转向了电视剧这块,这个过程也可以看到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变革,之前的都是电视台在做,基本上都是自产自销,这个电视台做的和那个电视台做的,互相交换,没有市场化。2000年后民营的力量开始活跃,很多人投资,愿意参与这个行业后,总局开始对这块关注调研,那时候我们没有许可证,都是从电视台挂标。2003年,我们拿到了正式的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当时广电总局第一批发给了8家影视公司甲种证,包括海润、金英马、华谊、小马奔腾等公司,这标志民营影视制作公司被政府认同。之前广电总局也做了很多调研,从那会儿开始对民营公司的认可,也说明市场成熟到这样的程度,包括一直到现在,行业里占大多数制作的起码有百分之六七十是民营在做,社会在做,不完全是电视台的了。从那个时候,整个电视剧的市场在电视行业,电视剧市场化程度是最高的,可以形成现金关系。”

文章作者

王小峰

发表文章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投资人与买手背后

中国电视剧30年盈利模式之变

93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