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中国电视剧30年盈利模式之变

作者:王小峰

2018-02-25·阅读时长4分钟

110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065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电视剧《奋斗》拍摄现场,导演赵宝刚给佟大为、马伊俐说戏(摄于2006年) )

毫无疑问,看电视剧的人远比看电影的人多,但这不意味电视剧创造的市场价值比电影多。到目前为止,中国每年投入到电视剧上的资金有50亿元,但是它创造出的产值只有不到17亿元,有一多半的钱不知去向。但是行业神话就是这样,好的电视剧投入产出比可高达1∶10。最近要播放的电视剧《三国》单集已经卖到260万元,诱惑了更多打水漂的钱流入电视剧制作领域。这是一个看上去有些扭曲的行业,电影的黄金档期以每年的月份来计算,有热闹的时候,也有冷清的时候。电视剧不同,它的黄金档期是以每天的时段来计算,它没有寒暑档,每天电视荧屏上都热热闹闹,通过电视剧制造出来的新闻话题和明星远远超过电影,可电视剧创造的产值和利润却不多。每年十几亿元的产值大多集中在一些比较有实力的电视剧制作公司。以2008年为例,51家影视制作机构的上报数据显示,40%制作机构盈利,44%微盈或者持平,13%亏损,3%严重亏损。表面看,这些数据还是很振奋人心的,实际上,多数资金并非来自制作方,而是企业、政府的加磅,这些“公益资金”几乎在维持着整个电视剧制作。这仅仅是51家机构上报的数字,实际上,中国目前有将近2500家机构在从事电视剧制作,真正盈利的只有十几家。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终于有了一部自己的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当时国内电视剧的制作能力比较差,电视台频道不多,而且不是全天播出,对电视剧的需求量也有限,当时主力电视剧多依靠进口。随着人们对电视剧的喜爱加深,电视台开始自己投资拍摄电视剧,不过当时的产量十分有限,1983年,全国只制作了291部(502集)电视剧,到1984年,全年制作的电视剧都没有超过2000集。

随着各地有线电视台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出现,电视台对电视剧的需求量逐步增大,但是这段期间构成实际交易的不多。1994年,电视剧实拍集数超过6000集、近800部。到2003年,电视剧制作首次突破万集,与1983年的291部(502集)比,2003年电视剧产量为619部(10654集),电视剧进入了超长时代。到2009年,全年通过审查的电视剧一共有402部(12910集),较之2008年下降很多(分别下降20%和11%),除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实际上,制作方为电视台提供的电视剧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

文章作者

王小峰

发表文章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投资人与买手背后

中国电视剧30年盈利模式之变

93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