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伟
2018-02-25·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251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礼记·中庸》在“人道敏政”的前提下,说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这里的政,好像是说为官,但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正为政。《礼记·中庸》用“人道敏政”说得更清楚:所谓道是万物本身,阴阳为天道,刚柔为地道,仁义为人道。也就是说,仁义是人性本体,只需勤勉便是正,这不需追求所得,只不过人们在浮躁中往往守不住自己,正才会变邪。回到这个正,就不仅是为官的道理了。
如何修身?仁是什么?是为人。天为元,人为仁,所以人在天地包裹中,这包裹就像是核,人就像核中之子。这是从天地关系说,人无法离开天地独立。另一角度,聚居需要,也无法脱离别人,仁因此是自己与他人相加。《说文解字》解释,仁是两人为亲,彼此曲揖施礼,恭敬以便亲和,亲可无限延伸。换个字形,两人结合为从,彼此关系是一样的,仁才能从。这样的意义,亲亲也就是人与人、人与天地间一种温润、亲和的连接。这亲和力量是大,自己是小——因为天地间,你只是被哺育作用着的一个小小的仁;无数之亲已经集聚成巨大的整体,你只能在被吸引中才能为人。从这个角度体会亲亲为大与尊贤为大,亲亲显尊尊,其实体会的就是广袤的能量场对你的哺育与你对哺育的吸纳。
所以说修道以仁。仁是人本身,但长大成人,又是自大他小意识的成熟过程,非这意识无法独立,独立生成自私,自私促进独立。修道以仁是“克去己私,复此天理,然后得其修”,是回归。这个回归,要借助亲和,“亲亲”于是是一座桥梁。没有亲情,就不知尊重,尊重他人才能认识自己之小,这是知人知己的基础。宋儒朱熹的《中庸章句》中将这种道理讲解得特别通俗,他说,如果不能知人,说亲就会为亲所累,知人的目的还在通过知人而知天,因为人道不能离开天道独立,离开天道的人道实际是己私膨胀。修道实际并非刻意要求一种境界,只是回到一种真实中去感知,亲和知的关系是,“思修身不可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不知天”。知人知天,认清了生存本质,所谓“未知天,见事头绪多。既知天了,这里便都定,这事也定,那事也定”。顺势而为,能量就是吸纳相加而非排斥相减。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48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