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星
2018-02-25·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646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东汉“宜子孙”玉璧正面
(通高20.5厘米)
1.顶部细部: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广雅》载“无角曰螭龙”。其身体和腿似龙,而面部似兽。螭纹在战国时期楚文化器物上已出现,后影响到北方地区,大量运用于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种。或做衔牌状,或做穿环状,或做卷书状。螭纹玉璧大量出现于汉代。此时螭龙由战国的侧首侧视转为正面正视形,四足由身下一侧行走状转化为置身两侧各两足呈伏地爬行状,由张牙舞爪向合口形发展。
2.玉璧左上细部:玉器专家郭斯克指出:此处当为熊纹。头部为侧面,一爪抬起,体上有毛,胸部似有哺乳动物特征。熊作为辟邪的象征在东汉并不少见,但出现在玉璧之上却并不常见。
3.玉璧内环:这种密集成排排列的小乳钉状纹饰被称为“谷纹”。关于谷纹的象征意味有多种说法,有说是谷牙之像,故称谷纹,取“谷可养生”之意。谷纹主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战国谷纹似漩涡,抚摸时有尖硬感,而且排列紧密。汉代谷纹小而圆,凸起较高,而且排列较稀疏。
)
待山东青州博物馆的新馆建成,龙兴寺佛教造像将留在原址,另成立“龙兴寺佛教艺术博物馆”。不过,这并不会影响有“小大博物馆”之称的青州博物馆的馆藏等级。相反,对于馆藏的其他珍品来说,这或许还是好事,毕竟它们的光彩已经被太经常地湮没在龙兴寺佛造像之后。
1991年定级时,青州博物馆确认藏有国家一级文物32件,而这早在1996年龙兴寺遗址发掘之前。青州博物馆中的很多珍品并无显赫的标牌,与它们相逢,大多是在无意之间。初入青州博物馆,是在一个飘着细雨的清晨。也许是因为下雨,博物馆大门两侧的栏台上有些冷清。正对大门的台阶下分立着一对石狮,这对石狮原安放于青州市内衡王府门前,高2.65米,据说比天安门前的石狮还高20厘米。在青州博物馆,与石狮并誉“一绝”的是一对同出于衡王府的铁鹤。铁鹤双足立于龟背之上,重约3吨,高4.2米,由胸部所铸铭文可知,分别于万历十二年和十五年由衡王的下属和妃嫔出资铸造。进入博物馆内院,就能看到这对经常被用来与颐和园中的铁鹤相比拟而且还高出很多的铁鹤。
1984年修建时,相对于市中心更老的老馆,这里曾被称为青州博物馆新馆。十几年后,仿古重檐屋顶上的琉璃瓦仍带着金色,但馆内设施已不可避免地略显老旧。屋外飘着冬雨,屋内暖气若有若无,加之更新的新馆营造在即,此处的展厅益发多了临时过渡的氛围。全国独一无二的赵秉忠《状元卷》,仇英临摹的《清明上河图》,罕见的“齐法化”刀币范,这些珍品在博物馆内的标牌甚至不如门外纪念品商店打出的仿制品广告醒目。倘若没有导游指点,找到它们颇需要些耐心与眼力。不过,毕竟是镇馆之宝。在玉器展厅里,一块玉璧显赫地立于中心位置,这就是东汉“宜子孙”璧。
发表文章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12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