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伟
2018-02-25·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215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今年3月9日是美国著名作曲家塞缪尔·巴伯(Samuel Barber)诞生100周年纪念。巴伯一个世纪前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的西切斯特,最后因患癌症,1981年1月23日逝世于纽约,活了71岁。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弦乐柔板》,那是一种绵绵不绝、徘徊不去的伤感与哀痛,在哀痛中寄托着那样柔、那样深的倾诉。倾诉真挚到极限,有一种悲壮呼号的感觉,待沉静下来,再回到哀痛的绵延。这是一首无比扰人心绪的悲歌,它成为电影《野战排》自始至终的配乐,支持了绿色丛林里无边无际的悲剧气氛。而对于美国人来说,它又实在还变成了历史的某种见证——在罗斯福与肯尼迪这两位总统的葬礼上,都使用了它,以弥漫高贵的哀伤。
这首《弦乐柔板》有两个最有名气的版本,一是法国指挥家明希(Charles Munch)1957年指挥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在RCA唱片公司的录音,演奏时间接近8分钟;另一是英国指挥家马里纳(Neville Marriner)1976年指挥英国圣马丁乐团在Argo唱片公司的录音,演奏时间接近9分钟。此曲改编于巴伯在1937年创作的一首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RCA唱片公司1997年曾发行了一张唱片,集中了这首曲子各种不同的演绎方法。在明希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的著名录音之外,还收集了弦乐四重奏、铜管小乐队演奏,长笛、单簧管、管风琴的独奏,以及剑桥圣三一学院合唱团合唱的版本。比较下来,最耐听的还是波士顿交响乐团的录音,此乃这个乐团最具魅力的弦乐时代的记录。
1937年巴伯27岁,这首《弦乐柔板》改编成于1938年,他从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毕业后在意大利留学期间。在他当时的创作中,是一种特殊的发挥。我听美国艾默森四重奏团演奏他完整的这首弦乐四重奏的唱片,第一乐章7分多钟,是一种并不出色的类似贝多芬晚期四重奏的苍凉悲叹;最后的第三乐章仅两分多钟,是技巧型焦躁的悲诉,还是贝多芬晚期四重奏味道。这个慢乐章由此真有一种超凡脱俗,整个结构难以支持的优秀。它似飞来之圣乐,我由此总觉得它好像欧洲古典传统的一种馈赠,帮助巴伯超越了他作为美国作曲家自身的重心。他也因这首《弦乐柔板》,被冠以“后期浪漫主义”或者说“新浪漫主义”。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47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