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晓
2018-02-25·阅读时长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935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2月15日,温哥华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比赛中,申雪、赵宏博和庞清、佟健包揽了金、银牌 )
2010年,中国人的春天从满目冰雪开始。刚刚结束的冬奥会,因为CCTV5的转播,其中的收视冠军场,收视率达到1.25,收视份额为5%,比往年同时段的欧洲冠军杯联赛高出4倍多。中国队的杰出表现是这些曾经的冷门项目战胜欧冠赛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中国包揽花样双人滑金银牌后,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肖天将这一结果评价为“伟大的历史性突破”。冬奥会的金牌让3对花样双人滑选手的故乡哈尔滨,重新燃起了对冰上运动的热情。3月初,当我们来到这个位于中国最北边的省城时,看到街边悬挂着祝贺申雪/赵宏博、庞清/佟健获得双人花样滑冰冠亚军的红色横幅。哈尔滨唯一一家正规注册的花样滑冰俱乐部总经理杨志刚告诉我们,冬奥会刚结束,《哈尔滨生活报》的100多名小记者就来到俱乐部采访,观看花样滑冰的训练。这是多年来少有的盛况。
这是一次传统体制培养的胜利。三对花样双人滑的选手,在目睹他们青少年时期成长的见证人眼里,几乎都是一个模式:基本技术好,但并不特别出类拔萃,好几个还有被教练挑三拣四甚至落选的经历。他们都出自清贫的市民家庭,个性温和,坚韧,能吃苦。这是传统体制下最需要的选手,也是双人花样滑冰运动最合适的选手。“这个运动其实和体操很相似,需要极高的技巧。这个运动的基本动作是抛,跳,捻、转,因此必须控制女队员的体重,控制配对选手的合适性。”哈尔滨市冰雪训练中心教练栾波告诉我们。而控制,无疑是传统体制最擅长的部分:它通过控制个人欲望,达成国家和民族的荣光和愿望。比如,赵宏博希望从双人滑改回单人滑时,当时的体工队队长李跃明坚决拒绝了他。“我对赵宏博说:要么你留在这里滑双人滑,要么你就去别的地方滑。”李跃明对本刊记者说,他如此强硬的原因是:赵宏博确实具备一个出色的双人滑运动员的条件,而且“当时双人滑没人,但我们需要一对选手去参加比赛”。
申雪同样也是传统体制培养的成果。这个女孩身高只有160厘米,体重约44公斤,这保证她能完成“后内四周抛跳”——这是双人滑中最高难度的动作,历史上只有两个教练让自己的队员在练习中尝试这个动作。赵宏博把申雪抛出去的时候,申雪就好像是从蹦床上弹出去一样。从她被抛向空中的那一点,到她落地的那一点,飞过的是长达6米多的冰面。很多选手做“四周抛跳”时,动作都有水分,在落地的同时来完成第四周的旋转。而申雪却可以转得很快,完成4周的旋转后仍然在冰面以上,有足够的时间来做最后的单足落地。完美的体形是她能高质量完成这一动作的基础。“你看,她身上一丝多余的肉都没有。”栾波对本刊记者说。多年来,申雪每周要称3次体重,每次不能超过1/4磅重,不然就要受罚。有一次,她因为父母来北京探望,多喝了两瓶可口可乐,体重超过了标准,被罚到另一个和管理中心领导一起用餐的食堂吃饭。“我们都不愿被领导注意,一个运动员到领导的食堂吃饭,会被他们围住问这问那,这让人根本吃不下去。我很快就瘦回去了。”申雪告诉本刊。
发表文章26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782人
社会调查、徒步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