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琪
2018-02-25·阅读时长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676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犹豫不决的改革
“武汉是中国最大的县城”,直到七八年前,外地人还经常用这句话揶揄武汉人。这句话既承认了武汉的地域面积大,又直言武汉的城市建设落后,不像一个大都市应有的面貌。了解城市开发史的武汉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郑国庆说,武汉的发展代表了一个中部城市的尴尬。当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市场开始兴起时,武汉的政府采取了相对保守的态度。“那时候全国好多地方学深圳,深圳的开发很红火。可是很多城市去考察之后,又发现自己没法学深圳,那是一个没有历史包袱的新城,想怎么建都有空间。可这种办法没法嫁接到武汉。”
此时的武汉仍是一个老的工业基地,在全国工业实力仅次于上海,略高于沈阳,只是没有了往日的辉煌。新中国成立前的武汉商业发达,与之相连的轻工业也发达。根据《武汉市志》的记载,1949年武汉的轻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2.5%,重工业的比例仅为7.5%。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二五”期间,国家确定武汉为重点工业建设城市,在改造扩建原有轻纺工业的同时,对重工业进行了大量投资。于是一批著名的“五字号”的重工业企业发展了起来,比如武汉钢铁厂、武汉锅炉厂、武昌造船厂、武汉重型机床厂等。在改革开放初期,武汉的经济水平居于全国前五。
发表文章4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637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