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有关“新型大国关系”的讨论

作者:宋晓军

2018-02-24·阅读时长3分钟

35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799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9月18日,伊朗总统鲁哈尼(左)在总统官邸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专访 )

9月18日,伊朗新总统鲁哈尼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伊朗绝不会发展核武器。这个消息一出,不免让人想起几天前英国《卫报》说到伊朗总统和美国总统很可能在即将召开的第68届联大上完成自1979年伊朗革命后的首次会面。第二天,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对鲁哈尼的讲话表示了欢迎,但始终没有吐口说奥巴马到底见不见鲁哈尼。与此同时,中国外交部长9月19日在美国提出了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十四字方针”。两天内出现的这两件“大事”,引发了国内一些军事迷的热烈讨论。

大约4年前,我给2009年第44期《三联生活周刊》写过一篇预测2010年热点的专栏文章——“伊朗‘核弹’与中国军舰”。文章大意是在小布什政府打了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透支了美国的财政、军事、外交资源后,留给奥巴马政府的遗产是:在应对伊朗崛起和中国崛起上处于一个两难选择的境地。4年过后,叙利亚的“化武危机”,很显然是对奥巴马政府怎样选择的一个风向标。因为这次叙利亚的“化武危机”表面上是俄罗斯得了分,而实际上却给了伊朗与美国接近的一个机会。9月18日后,纵观美国媒体和专家对伊朗“示好”的各种分析,虽然无法得出美国会像41年前尼克松访华那样马上做出与伊朗缓和的答案,但是从9月18日的另一条新闻上,却多少能感觉到未来美国的选择方向。这个所谓的“大事”,就是9月18日美军参联会主席率领作为三军最高首长的作战部长们参加在众议院军事委员会进行的听证会。从海军和陆军作战部长在听证会前发表的书面声明以及空军作战部长在军种协会年会的讲话上看,他们要求增加对本军种财政投入的最主要理由都是一个,即中国军事力量的快速崛起。

一些军事迷认为,从目前的态势看,伊朗显然不是41年前的中国,而中国也不可能像41年前的苏联那样,趁美国陷入“越战”困境采取攻势战略。但是在叙利亚危机期间,中国主动提出要与俄罗斯、中亚各国及伊朗共建可覆盖30亿人口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设想,恐怕美国未必就不在意。美国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亨特(Shireen Hunter)在10年前出版的《伊斯兰教在俄罗斯——政治认同与安全》一书中就曾分析过,在1994年俄罗斯就与伊朗建立了紧密的友好关系,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更是提升了伊朗对于俄罗斯的战略价值。如果按照亨特书中提供的信息看,这次处理叙利亚化武危机可以说是俄伊联手的“杰作”。而作为伊朗目前最大的油气资源购买国和未来俄罗斯最大的油气资源购买国的中国,在打通了“新丝绸之路”后会对美国构成什么样的威胁呢?

文章作者

宋晓军

发表文章2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47人

著名军事评论家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狂想家埃隆·马斯克

Tesla、音速客舱、火星移民

149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