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小峰
2018-02-24·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782个字,产生1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于丹教授在北大被轰,本来是个算不上事的事儿,结果变成了公共话题,人们几乎一边倒地把矛头指向于丹。甚至当你听到现场录音跟人们的想象存在巨大差别后,也不相信眼见耳闻是真的,任凭自己的想象变成一架轰炸机,给公共知识分子来一通地毯式轰炸。不幸的是,这位擅长炖心灵鸡汤的教授成了“公知”的负面代言人。
紧接着,有家媒体做了一次网上调查:你最想轰下台的名人。结果,方舟子、孔庆东、司马南、余秋雨、易中天、于丹等名人赫然在列,排在前面的,多是知识分子。过去知识分子没什么地位,排第九。后来,给了知识分子地位,结果还是被当成奚落对象,这责任只能由知识分子自己来承担了。中国知识分子是怎么自毁形象的,从现今的媒体上能看出一二:他们夸夸其谈,沽名钓誉,无所不知,缺乏公信力。本来是脑力劳动者,却常常干着屁股决定脑袋的事情。
不管怎么说,读书人一般在公众中的形象还是可以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怎么到今天就变成这样了呢?是所谓言多必失吧。或者,从理查德·波斯纳的《公共知识分子》这本书中倒是能看出个所以然。波斯纳写过去完成时的美国公共知识分子,我们正好是现在进行时。
发表文章4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479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