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涛
2018-02-23·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759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王羲之
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失传于宋朝以后。我们今天见到的复制品有两类:一类是唐摹本、古临本之类的墨迹本,不过三十余帖;一类是刻本,俗称“刻帖”,合有260帖左右(有十余帖与墨迹本重)。照此计算,现在存世的王羲之书迹数量为270帖上下。如果剔除其中的伪作,则不足此数。传世的“王书”,除了《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兰亭序》等篇是抄写前人或自己的文章,其他都是尺牍书迹。
“尺牍”之名起于西汉,那时用一尺之长的木牍写书信,故有此名。尺牍包括公私信札书疏,属于据事直言的“应用文”,后来尺牍也讲究辞令优美,成为一种“词有专工”的文学形式。收藏名人尺牍书迹的风气也可以追溯到西汉。《汉书·游侠传》说到一位陈遵,以豪侠闻名于世,封侯居长安。那时犹存尚侠之风,列侯、近臣、贵戚都成了陈遵的“粉丝”。《汉书》特别提到陈遵“赡于文辞,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去以为荣”。好事者收藏陈遵的尺牍书迹,固然有“唯是书疏,可以当面”的作用,但是《汉书》里点明陈遵“善书”,看来书法也是收藏尺牍的亮点。东汉的皇帝也喜好收藏名人尺牍,而且重视书法的品质。最著名的例子是汉明帝,他生活的年代比陈遵只晚半个世纪,当北海王刘睦病重的消息传来,他立刻遣人赶往刘睦的封国,令其“作草书尺牍十首”,了却收藏的心愿。刘睦和陈遵一样,既能文辞,亦善书法。还有明帝的儿子汉章帝,为了得到草书名家杜度的书迹,特许他破例用草书写奏章。
魏晋时期,“工尺牍”和“善书”被士人视为一种值得称道的文学修养和才能。这种情况在魏晋以来的史籍里得到反映,正如学者吴丽娱指出的那样:“言尺牍而专重书法”,“言书法则不离尺牍”。魏晋是书家辈出的时代,许多书家都擅长尺牍之学,所以尺牍之迹因书法见重于世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书家写的尺牍更有收藏价值。《三国志》记载的胡昭就是一个例子,此人隐居不仕,书法却与做官的钟繇、邯郸淳、卫觊、韦诞等大书家齐名,所以他写的“尺牍之迹,动见楷模”,成为学习书法的范本。钟繇用便捷的行书写尺牍,开了尺牍书法的新风气。
发表文章0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3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