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燕
2018-02-23·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444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据说国内90%以上的钻石生意掌握在潮汕人手中,此地自古以加工黄金出名,现在又添了钻石。外表看,汕头和任何一座南粤小城没有区别,紫荆花掩映着半新不旧的楼房,街上也有宝马、奔驰,不过大多是10年前的款式。“有钱人都出去了,现在全国最大的钻石加工中心在深圳。”话虽这么说,汕头还有国内最大的钻石首饰公司。潮宏基2006年用掉了超过1万克拉钻石、1吨多黄金,总裁廖创宾最近的任务是筹划上市:“我们希望在今年一季度登陆A股市场,融资额度以亿元计算。”
按照比利时安特卫普钻石中心(HRD)的统计,2006年中国人买走了12.35亿美元钻石,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钻石消费大国,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中国市场直接影响了国际珠宝市场的走向和价格。”HRD CEO弗雷迪·哈纳德如此评论。急速膨胀的购买力刺激了钻石行业升级,不再仅仅是为国外企业代工,中国近3000家珠宝公司都忙于推出自己的钻石产品。另一方面,高通胀的经济形势使得国人消费钻石的心理发生了微妙变化,并不像投资金条那样直接,但购买升值潜力巨大的克拉钻的人群确实正在增加。
中国真的已经是全球钻石业风向标?其实这一行的最大成本在原料,而定价权并不掌握在中国人手中。众所周知,戴比尔斯掌握着全球最多钻石,“这个比例以前是80%,现在也有60%”。潮宏基钻石采购主管裴宏亮估计,“剩下的40%分散在多家公司,还没人能动摇戴比尔斯的地位”。但很少有人知道,没有一家中国公司能从戴比尔斯手中直接拿货,所有人都要和一手看货商交易。戴比尔斯的资料显示,全球一手看货商有80多家,一次进货金额动辄数百万美元,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长达100多年,最少的也超过50年,而中国消费钻石的历史总共不过十几年。另一个业内常识是,中国市场的钻石并非100%来自官方渠道——上海钻石交易所,让安检设备无能为力的钻石天然就是走私良品,没人知道过去10年有多少“灰色钻石”流入中国,但“肯定不是小数目”。2006年7月中国将进口钻石关税从17%调低到4%后,上海钻石交易所2007年前10个月的交易量达到7.87亿美元,是2006年全年的两倍。“今后通过非正常渠道进来的钻石会越来越少,整个行业会更加规范。”廖创宾认为。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0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