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京杭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旅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3·阅读时长10分钟

65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498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2008年10月16日,江苏邳州官湖镇官路口村,孩童坐在纸塑狮子头中玩耍 )

“改革开放后,我们就展开了一些民间的保护工作,但我国地大物博,仍然有许多主动的工作要做。”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对本刊记者说,“近年我们参与申报联合国的‘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对传统文化技艺保护的进程。”

我国现在有4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分别是昆曲、古琴艺术、木卡姆、蒙古族长调民歌。其中蒙古族长调民歌因为是和蒙古共和国联合申报,不占指标,所以我国成了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最多的国家。而目前遍布各省市的国家级非物质保护遗产一共有1028项。成为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有3个基本条件:艺术价值,处于濒危的状况,有一个完整的保护计划。认定主要根据它的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和民族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郑长铃博士告诉本刊记者:“这里面有个大背景、小环境问题。就大环境说,我们国家现在是在一个对传统文化回归的热潮中,小环境则是传统技艺传承人的发展和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建立起自己的传承生态。很多传统的东西已经丢失了,但是在很近的地方又能看到它的影子,我们的工作主要是修复它的传承链、文化链、表现形式,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对传统的修复,实现真正的整体性的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系统中,有一项“传承人”制度。“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依靠世代相传保留下来的,往往是口传心授,一旦停止传承活动,就意味着死亡。”王文章告诉本刊记者,我国目前一共有777位“传承人”。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67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中美:从破冰到建交

13位当事人亲历细节

74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