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中国美国:从和平到发展

作者:李鸿谷

2018-02-23·阅读时长15分钟

66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634个字,产生1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1975年12月3日,在北京舞蹈学院,美国总统福特的夫人贝蒂·福特和一位老师一起表演了一段事先没有安排的舞蹈 )

“让一切国家都知道,在本政府当政时期,我们的通话线路是敞开的。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对思想开放,对货物和人员的交流开放——一个民族,不管其人口多少,都不能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中。”在自己的就职演说中,尼克松总统这般表述。基辛格将这段演讲解释为“含糊提到新政府愿意与中国对话”。不过,基辛格亦表示,“但是没有得到反应。中国人没有被一个简单的和解暗示打动”。

尼克松的这篇就职演说,在当月的《人民日报》上被全文刊载,这同样未被美国方面注意。对这一罕见的在《人民日报》上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全文刊载,目前没有更细节的材料给予说明,但《毛泽东传(1949?1976)》叙述前因:“对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方面的新动向,毛泽东早已注意。1968年冬天,他饶有兴趣地读了有关美国总统竞选的材料,并对在中国的美籍专家柯弗兰写的文章(其中称共和党候选人理查德·尼克松将当选本届美国总统)表示‘欣赏’。他还仔细阅读了不久后当选美国总统的尼克松所写的《六大危机》,认为该书‘写得不错’。”后来,当基辛格准备进入中国,收集越来越多的材料后,他开始明白中国。在回忆录里,他写道:“它表明,美国单方采取的一切步骤中国都已注意到了……看来天安门广场对我们的政策的方向比哈佛广场还要理解得透彻一些。”

美国方面的变化发生在更早一些时候。尼克松1967年10月在美国《外交》月刊上发表了他的重要观念:“从长远看,我们经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来助长它的狂热、增进它的仇恨、威胁它的邻国。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使10亿最有才能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但是,在追求这个长远目标时,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汲取历史教训,我们就会犯灾难性的错误……因此,从短期来说,这意味着要奉行一个坚决克制、不予鼓励和创造性地施加反压力的政策,目的在使北京明白,只有接受国际文明的基本准则,才会得到它自己的利益。从长期来说,这意味着使中国重新回到国际社会中来,是作为一个伟大而进步的国家回来,而不是作为世界革命的中心回来。”

文章作者

李鸿谷

发表文章2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40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中美:从破冰到建交

13位当事人亲历细节

74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