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艺术再造乡土:越后妻有留下了什么?

作者:贾冬婷

2018-02-07·阅读时长13分钟

85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930个字,产生4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伊利亚·卡巴科夫作品《梯田》 )

里日本,找回“原风景”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川端康成《雪国》的开头,鲜明地勾勒出古越后国的典型场景。越后妻有便是这片区域的入口,覆盖着新潟县南端十日町和津南町760平方公里的土地。“妻有”在日语里有“死角”之意,事实上这里也确实是进出不便的死角——一年当中有一半时间都被埋在大雪里。

我们在11月初来到越后妻有,黄叶正在一场秋雨中飘落,雪季也不远了。新干线从东京到新潟,两小时的距离,明显感觉到气温骤降了七八度,高楼林立的都市景观也一下子变成开阔的田园风光。从地理上看,日本本州被中央横贯的脊梁山脉分为两部分,东京等大都市都在靠近太平洋的一侧,新潟所在的山阴地方和北陆地方则靠近日本海。西伯利亚来的寒流与温暖的日本海提供的热气和水分相遇后,在脊梁山脉前方大量降雪。越后妻有降雪量尤其多,平均降雪2.4米,海拔最高的村子甚至常出现深达4米的积雪。雪季之外的日子里,全年仅能保证100天的日照天数,但千岛寒流与黑潮暖流交汇,大陆的季风越过日本海,正是适合水稻种植的气候。再加上日本第一大河信浓川带来肥沃的泥沙,在经年累月中形成“河阶台地”地貌,农民在此耕作水稻,出产的“越光米”在日本首屈一指。据1827年的人口统计,新潟县地区人口为145万,是东京府78万人口的近两倍。如今农田间仍散布着许多农舍、住房和碾米厂,还有各村中心设置的中小学校,昔日农业的繁盛可见一斑。但是,自18世纪起,日本为了实现“脱亚入欧”等近代化目标,开始侧重于在太平洋一侧的大城市发展工业,包括越后妻有在内的日本海一侧则逐渐变成向工商业城市提供粮食的边陲市镇,沦为“里日本”。甚至连信浓川唯一的宫中水坝所产生的水力发电,也专供东京都市圈山手线与中央线的电车运转。“二战”后,伴随着日本经济爆发性的增长,“工业一边倒”带来首都圈都市快速扩张与新潟农业持续低迷的双重效应,城乡差距再度拉大,越后妻有等山区农业地带的衰退首当其冲。

文章作者

贾冬婷

发表文章79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1344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人文城市奖总策划。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到乡村去

民宿、乡愁与精神之根

388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