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菁菁
2018-02-07·阅读时长40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0300个字,产生1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雪中的郝堂村更有一种原汁原味的乡愁。郝堂村距离河南省信阳市区20公里,曾经是一座“即将消失的村庄”
)
盛名之下
到郝堂的第三天,村里落下鹅毛大雪时,我正要从三号院出来。三号院是三间土房,由从郑州搬来村里的董先生一家租下,既自住,也辟作茶社。我站在土屋的屋檐下出神。院子里有一排疏竹,一张石桌,几盘石凳。院子的木门敞开着,旧木头粗粝的质感在飞雪中影影绰绰。门檐上的积雪眼见厚起来。门边还有秀颀的两棵树,一株腊梅,一株枇杷,叶子依旧绿着,也一并没在雪里。我心里冒出句古诗:“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不大恰当,味道却也贴切。
选择来郝堂,是因为画家孙君。孙君是安徽人,当过兵,做过采石化肥厂的烧炉工,从事过12年的美术教育。1999年,他在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入了乡建的门,2003年,干脆创建了自己的非政府组织(NGO)“北京绿十字”。2011到2013年,孙君给郝堂村做了规划设计,他说郝堂是自己做的第一个系统性的项目,也是10余年乡村建设经验的收官之作,“值得一看”。
发表文章14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762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记者。写字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