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21-03-24·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951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韩帮文
对于美术史的价值立场与呈现范式,我内心一直有一个疑惑:美术史到底是写给谁看的?作为学院知识生产的一个构成,美术史研究与写作显然要面向专业学者、美术家与学生,要服务于美术教学与科研,要赓续一种神圣且又自洽的学术传统,这似乎是美术史不言自明的价值定位。但美术史的文化与学术 “共同体 ”是否仅限于此?学院之外大众分享美术史知识的天然权利又该如何实现?
对于美术史的受众,我实在无意于做出学院内外截然对立的二元划分,更不是对美术史写作的学院化提出虚妄的质疑,恰恰相反,我深切认同以学院为美术史知识建构立场的观念。只要稍作回顾,我们就会明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美术史形态的确立与知识合法性的建构,正是源于著述的专业化、学科化与学院化。倘若没有以学院教学与研究需求为根本动力,美术史知识生产的成熟与繁盛也就无从谈起,这是最起码的学术常识。但是,另一种景象也在提醒我们给予适当的警觉:源于包括教学、学术发表与出版、学术评价等一系列硬性制度,“专业性 ”“纯学术 ”“学术规范 ”被奉若神明,美术史研究与写作越来越成为学院中人自说自话的行为,已经收缩为高度体制化、垄断化的知识生产范式,由此造成了和大众的阅读趣味、期待视野与知识吁求划江而治的局面。套用时下一个热词来说,这是学院知识生产与分享的 “内循环 ”机制,对学院之外的知识受众形成了强有力的屏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知识的公共性与活泼气象。与之相对的则是,公共领域所通行的某些美术史著述,总是难以脱离戏说、野史的成分,学术品质普遍不高。但谁都无法否认,普通公众同样具有获得、分享美术史真知灼见的权利,而且随着物质水平的提升,公众对美术、美术史以及美的渴望与需求愈加强烈。
当然,谁也没有权力,也不应该苛责美术史的专业学者一定要迎合公众的阅读趣味,一定要服从知识的公共价值,恰恰相反,应该充分尊重并敬畏那些枯坐象牙塔切切实实做纯粹学术研究的学人——学术的独立与尊严在经历二十世纪狂躁的社会与政治进程之后,来之不易。而本文对于美术史研究与写作,也只是提出一种思考:面对学院内外美术史生产与需求的严重不对等、不平衡以及彼此之间泾渭分明的藩篱,可否探索美术史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另一种可能,即面向公众写作,将学院内专业水准高、人文底蕴深的美术史知识向院外输出与分享。这不但会提升美术史的公共属性,为满足公众的知识与审美需求提供便利,还会在不伤及原有美术史专业研究与写作的学术品质的同时,为之增添更多活泼生动的气息。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学者进行了将美术史知识公共化、通俗化转化的探索,从纯粹的学院知识 “内循环 ”转向一定程度上的 “外循环 ”。傅雷先生撰述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已流传八十余年,至今备受读者推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迟轲先生的《西方美术史话》也都在公共领域产生了广泛且强烈的反响,一代人的美术史知识启蒙与审美启蒙就得益于此。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0776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