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士绅共和国的乌托邦

作者:读书

2021-03-24·阅读时长12分钟

91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404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唐小兵

对于现代中国的政治实践而言,传统社会以士大夫为主体的精英政治如何转型为现代中国的大众政治或者说民主政治,是一个根本性的历史议题。而弥漫着强烈的精英意识的张东荪无疑是考察这一历史转型极为有效的个案,他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所浓缩的恰恰是现代中国文化精英应对历史巨变时所展现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高波对于张东荪的研究《追寻新共和:张东荪早期思想与活动研究(一八八六至一九三二年)》充分地展现了一个转型时代中国知识人的政治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彼此交错,他以其旁通中西的恢弘视野、思想史与政治史的贯通以及细致入微的文本细读能力,将张东荪这个极为复杂的历史人物的早期生涯、人格特质与思想隐秘勾描了出来,正如高波所说:“他(张东荪)一生都在中西接触的边界地带——不管是上海还是燕大,都是最典型的不中不西的地方。他也刻意保持着这种两边不靠的状态:身在燕大二十多年,且以输入西学为己任,却从未出国;研究最远离政治的数理哲学与认识论,不肯担任任何政治职务,却又不断地 ‘谈政治 ’甚至 ‘干政治 ’—凶险的政治与高蹈的哲学构成了看似不可能的共存。”这种两边不靠的身份上的漂浮性与暧昧,恰恰隐喻着传承了中国士大夫精神的知识人,即使到了一个职业分途和专业主义至上的现代社会,仍旧难以忘怀其 “以天下为己任 ”的政治责任与文化使命。而纵观张东荪的前半生,如何为共和的政治奠定一个真正的社会基础就成为始终萦绕在其心中的命题,换言之,共和政治的主体何以产生成为一个关键性的议题。作为一个具有显著的文化精英意味的读书人,却生活在一个反精英主义越来越成为主流的巨变时代,其对于知识精英的角色与使命的反思,就可以成为我们管窥张东荪的政治思考和心智生命的视角。

传统中国的政治精英和政治形式具有一种显著的中国文化所赋予的特质,余英时先生在讨论钱穆与新儒家的关系时曾指出这一特点:“中国的行政官员,自汉代始,即由全国各地选拔而来,并以德行和知识为绝对的标准,这是世界文化史上仅见之例。在其他前近代的社会中,政治权力无不由一特殊阶级把持,其所凭借的或是武力(军人)、或是身份(贵族)、或是财富(早期资产阶级)。中国的 ‘士’阶层则与农、工、商同属平民,‘四民 ’之间至少在理论上是可以互相流动的。这一制度更显然直接源于儒家 ‘选贤与能 ’的价值系统。”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精英身份是因内在的文化价值和德性而赋予的,所谓依自不依他,这自然会让从这个文化系统中成长的读书人对之有一种强烈的心理依赖,而到了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晚清民国,这一基础性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形态遭受了强有力的挑战,士人不再具有不证自明的精英身份,其对于政治核心与社会大众的影响力同时在消退,从列文森所言的以博雅通人和业余精神为特质的士人向现代的专家转型成为大势所趋。许倬云曾简洁地描述这一历史趋向:“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其成分与功能,均有重大的改变。变化之巨,较之春秋战国之间,犹有过之。最主要的现象,则是知识分子中的主流,逐渐由以文化为志业的通识之士,转变为以追求知识为志业的学术人士,与以知识为工作资源的专业人士。一方面,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由此可以摆脱政教不分的特性;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与社会大众之间,又横亘了一条深广的鸿沟。”城市与乡村的脱离、上层与下层的脱离、知识人与民众的脱离,就使得读书人群体成为这个巨变时代最具内心动荡感和身份上的漂浮感的社会角色,而这样一个群体在其灵魂的深处,可能仍旧不能忘情于改造社会与国家的政治意识。极而言之,作为社会精英的读书人所依托的社会肉身已经分崩离析,而其灵魂仍旧在苦苦寻觅道成肉身的现代政治形式。张东荪就是这样一个在现代社会为传统式的精英政治寻路的典范。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20776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3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