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阅读埃菲尔铁塔

作者:读书

2021-01-21·阅读时长8分钟

83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362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毕唯乐

在罗兰 ·巴特的著述中,《埃菲尔铁塔》是独特的:其中的大部分文字起初是安德烈 ·马尔丁(André Martin)摄影集《埃菲尔铁塔》(La Tour Eiffel,一九六四)的解说词,直到一九八九年影集再版,全文才正式刊出。与生俱来的 “附属”性,注定了《埃菲尔铁塔》在学术研究中的边缘位置,学者们几乎不谈论它,只为它草草贴上若干标签 ——从“社会神话研究 ”到“符号学 ”的过渡期作品,符号学和结构主义分析,等等。高度的文本自足、抒情的散文体裁,无一不凸显着《埃菲尔铁塔》的“非理论性 ”,但从学术写作的 “技巧 ”看,《埃菲尔铁塔》恰恰是罗兰 ·巴特最精妙的作品,是人们进入其思想空间的绝佳导引。 

“技巧 ”或许是巴特作品成为 “巴特体 ”的理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有本名叫《罗兰 ·巴特轻松学》(Le Roland-Barthes sans peine)的小书曾在法国风靡一时,两位作者称,罗兰 ·巴特是 “一门通用语 ”(un langageuniversel),读者可以通过他们编写的十八课(文字游戏、似是而非等)来轻松掌握这门 “语言 ”。这番戏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 “巴特体 ”的时髦、可辨。“巴特体 ”的流行源于巴特的公共写作:一九五四至一九五六年,巴特每个月都会为《新文学》(Les Lettresnouvelles)的 “本月神话 ”栏目撰写短评,这些文章后来略加修订,和长文《今日神话》一起结集出版,成了大名鼎鼎的《神话学》。人们一向认为,《神话学》是巴特最有趣、最好读的作品,《埃菲尔铁塔》的写作风格与之一脉相承。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0761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328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