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20-12-30·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297个字,产生2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1.堇临簋(周初)
簋是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周礼·地官·舍人》载:“凡祭祀,共簋,实之陈之。”郑玄注:“方曰,圆曰簋,盛黍稷稻粱器。”
此器侈口,大腹,双耳,圈足。腹前后饰两组大兽面纹、无地纹,颈部及圈足也各有一道漩涡纹。簋体简洁洗练,耳部的装饰却复杂。一般的簋耳都只做成一种动物的形象,此器却把龙和鸟结合在一起。簋耳上部的龙头威严可怖,露出两颗巨牙。鸟头连接在龙的颊下,鸟身和两翼略作弧形后掠,构成了把手的下半部,鸟尾与簋体相连。簋耳上的圆雕之精致生动,极为罕见。
此器腹内铸有8个字的铭文:堇临作父乙宝尊彝。意思是,这件簋是名叫“堇临”之人为了祭祀已死去的父亲“乙”而做的。根据铭文的书法特点以及此器的形制和花纹来看,此簋应当是周初的青铜器。
2.莲鹤方壶(春秋后期)
此壶形体巨大,高122厘米,宽54厘米,重64公斤,原本是用来盛酒的容器。壶冠双层镂雕莲瓣盖,其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壶体满饰蟠龙纹,腹部四角各铸一飞龙。两侧镂空的双龙耳较大,上出器口,下及器腹。圈足下以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虎为底。
上述立鹤、龙耳与器身主体,均采用了当时先进的分铸法,既体现了高超的制造工艺,也反映了当时青铜器上动物造型肖像化的潮流。整体来看,此壶的铸造采用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反映了春秋时期青铜器的整体风貌,与商周时期厚重庄严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郭沫若曾评价道:“盖顶一鸟耸立,张翅欲飞,壶侧双龙旁顾,夺器欲出,壶底两螭抗拒,跃跃欲试,全部格局,在庞然大器的附着上,有离心前进动向,最足象征争求解放、迎接曙光的时代精神。”
发表文章6041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47965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