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6.大晟钟(北宋)北宋末年,“大乐之制讹缪残缺,太常乐器弊坏,琴瑟制度参差不同”,不满于此的宋徽宗于崇宁元年(1102)“诏宰臣置僚属,讲议大政”,“博求知音之士”,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新乐改制运动。崇宁三年,有关部门按照当时出土的春秋时期宋公戌钟的形制和纹饰,设计、铸造了“大晟钟”。根据《宋史》记录,当时应该铸造了336件大晟钟,相继发往各个州府,起到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音高的作用。故宫现收藏有大晟钟8枚,其形制基本相同,双夔扁钮,通高27.3~29.3厘米不等,平口,呈椭圆形,四周及篆部皆蟠虺纹。钟皆有铭文,其中7枚镌“大晟”,1枚镌“大和”。唯一的这枚“大和”钟,后被金人虏去。金人为避其第二代皇帝金太宗完颜晟的讳名,将大晟钟正面镌刻的“大晟”通通刮去,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改镌“大和”。

04-14 21:42

0人推荐

0人转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