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凌
2018-02-05·阅读时长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755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美国作家史蒂文·奈菲(右)和格雷戈里·怀特·史密斯以及二人合著的《梵高传》
1889年,新锐评论家艾尔贝·奥里耶在唐吉老伯的画材商店橱窗里看到了两幅《向日葵》,旋即在1890年1月的《法兰西信使》创刊号上发表文章《孤独的灵魂》,将溢美之词雨点一样泼向文森特·凡·高:“一个象征主义者”“一个狂热分子”“一个喝醉酒的巨人”“一个亢奋的唯美主义者”“一个强健的、真正的艺术家”……这也是文森特在世时所获得的最高评价。1月20日,布鲁塞尔“二十人展”开幕,凡·高作品中的向日葵、麦田、果园和葡萄园首次被放置在塞尚、雷诺阿、劳特累克、西涅克等画家的旁边。3月19日,“独立艺术家沙龙”在巴黎开展,赞美之词洪水一般涌来,“10幅画,见证一个罕见天才的诞生”。可是,盛誉之下他也只不过卖出了一幅画,还是毕生唯一一幅:《红色葡萄园》,400法郎。这迟来的声望未能缓解他一生所积累的精神焦虑,已经在精神病院出入多次的文森特前往小镇奥威尔。7月27日,他身受枪伤,29日在弟弟提奥·凡·高的怀抱里去世,终年37岁,留下近900幅油画与1100幅纸上素描。
作为文森特一生的经济支持者,也作为这大笔画作的继承人,职业画商提奥计划为哥哥举办一个盛大的展览,并推出哥哥的书信选,不幸的是,他自己也崩溃了——医生诊断是梅毒所致的肢体麻痹和精神失常。1891年1月提奥逝世于荷兰乌特勒支的一家精神病院,凡·高家族对这不体面的死亡保持沉默,提奥遗体埋于公共墓地,连葬礼都没有举行。好在,提奥的妻子乔安娜·邦格承担起亡夫的志愿,从事文森特书信的出版和翻译工作。到1914年,书信选付梓,一个天才的内心世界得以为世人所知,“文森特之星”终于冉冉升起。又过20年,26岁的欧文·斯通依据这批书信写出了激情澎湃的传记小说《渴望生活:凡·高传》,“艺术殉道圣徒”的形象自此深入人心。1953年文森特·凡·高诞辰百年之际,隆重的纪念活动使他的声誉又上升到新的高度,1956年由《渴望生活》改编而成的电影获得奥斯卡奖,文森特·凡·高终于成了现代艺术史上永远的传奇。
一位痛苦而不被赏识的艺术家,为了逃避世人的漠视而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个故事太能满足大众泛滥的同情心。斯通这样悲情而又浪漫地描绘文森特之死:“他把脸仰向太阳。把左轮手枪抵住身侧。扳动枪机。他倒下,脸埋在肥沃的、辣蓬蓬的麦田松土里——生生不息的土地——回到他母亲的子宫里。”歌手唐·麦克里恩也在《繁星之夜》里感喟:“你如何承受天才智慧的折磨,你如何试图解脱自己……因为他们不能爱你,但你的爱是真挚的,当内心再也没有希望,在布满星星的夜晚,你像情人们常做的那样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这是画家传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戛然而止的最高音。所以假如有人论证说,文森特不是自杀,而是被十几岁的小流氓所害(尽管可能出于意外),而且发生事故的地点并非金黄色的麦田而是毫无诗意的粪堆,那么,奠基于传奇之上的“凡·高文化工业”——展览、图册、学术研究、咖啡杯、雨伞、明信片、计算机程序——会不会受到影响呢?
发表文章2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03人
马凌,书评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三联“行读图书奖”评委,中读《马凌·读书笔记训练营》主讲人,长期活跃于豆瓣网,戏称自己为“两脚书橱”。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