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千
2020-10-29·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268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兰加·迪亚斯
人类认识超导现象的存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时间。而最近几位科学家在超导研究领域取得的一个大突破,迅速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2020年10月14日,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兰加·迪亚斯(Ranga Dias)与合作者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论文《碳-硫-氢化合物的室温超导性》(Room-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in a Carbonaceous Sulfur Hydride),报告了一个堪称里程碑式的突破:由碳、氢、硫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在大约15摄氏度的真正“室温”条件下实现了超导——条件则是超高的压力。
导体中的电流通常需要电子进行传导。电子在导体中运行时,会受到原子的阻碍,在宏观上就表现为电阻。所谓“超导现象”,指的是电子在低温状态下行为发生了改变,结成所谓的库珀对(Cooper Pair),可以不受阻碍地通过导体。在这种状态下,超导体中的电阻完全消失,电流可以自由流动而没有任何损耗,而且超导体自身也会体现出一些罕见的电磁特性。
问题在于这种现象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消失。在上百年的研究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发现可以在越来越高的温度下具有超导性质的新材料,但也有很多人认为,永远都不可能发现可以在室温条件下进行超导的材料。
人类发现和研究超导现象与低温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1908年,荷兰科学家海克·卡莫林·昂内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首次在极低的温度下将氦气液化。到了1911年,昂内斯发现,当他通过液氦把汞的温度降低到只高于绝对零度4.5开氏度(4.5K)的时候,汞的电阻降为零,他把这种性质称为超导性。之后人类陆续发现了很多其他的超导材料,但是它们都需要在极低的温度下才具有这种性质。
发表文章326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3967人
喵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