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晚清政治小说的用世之心与想象之境

作者:读书

2020-10-21·阅读时长10分钟

66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087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杨 可

一九○四年,蔡元培的白话小说《新年梦》在他参与创办的《俄事警闻》上连载。彼时他深受严复群学观念影响,相信 “居今日而欲自强,其必自人心风俗始矣 ”,因而将其对中国政治前途的憧憬托寓一梦,借“中国一民 ”之身观察世情、讨议国事,并最终见证中国的富强繁荣。这篇不足万言的政治小说是蔡元培唯一的白话小说,何以蔡先生会迈出写小说这一步?《新年梦》这部小说为何被视为政治小说?写作的时点又为何在一九○四年?美国波士顿大学叶凯蒂的《晚清政治小说》在世界性文学类型迁移流变的框架下为上述问题做了回答。一八九八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对柴四郎的经典政治小说《佳人奇遇》进行了翻译和改写,并在《清议报》上推出连载,由此,中国文学传统中并不存在的文类 —政治小说 —被引入了中国文学的版图。随着清末 “新政 ”措施在各个领域的推行,不少地位斐然的 “改良俱乐部 ”成员投入了这种融合维新宣传和教育目标的文学创作,谋求 “新民 ”的政治小说也在二十世纪头十年迎来了黄金时代。

一、政治小说:定义性特征与实践中的变体

《晚清政治小说》由远及近,在切入晚清中国政治小说图景之前,先勾画了政治小说这一诞生于十九世纪的新型文类从英国发源,并逐渐传布到欧美和远东各国的迁流过程。从英国政治家迪斯累利写下《科宁斯比》开始,借理念驱动的作品向广大公众描画政治纲领、推动社会变革就是政治小说的旨趣和使命。梁启超在《饮冰室自由书》《译印政治小说序》《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亦反复自陈其以小说发表政见,以期 “浸润国民脑质 ”“于维新有功 ”的渴望。毋庸置疑,追求政治上的功用是政治小说的关键特征。

不过,叶凯蒂并不认为凡论及时政的就是政治小说,其定义政治小说的不是主题或标签,而是一套从重要作品中抽取出来的核心特征。

沿循莫雷蒂(Franco Moretti)在《世界文学猜想》中提出的世界文学体系概念模型,叶凯蒂也将政治小说理解为由多个变体构成的综合体系,具有可模型化的核心特征,会在全球的流动过程中与地方经验融会、碰撞、变化。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分析,她创造性地将政治小说定义为一套核心特征:从政治意涵来看,政治小说以处于危机中的民族国家为关注焦点,与当下的改革议程相关联。就文学手法而言,政治小说的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往往具有象征性;小说的主人公多是政治改革家,这或是作者政见的投射,或是作者的自我定义和设计;对于国家该走哪条路的争论常以朋友间理性的政治对话来展现;小说的情节沿着进化论的轨迹来推进;最后,政治小说有一个乌托邦式的维度,描画了实现理想政治前景的可能步骤。

基于以上核心特征,可以对各种语言、文化中标称 “政治小说 ”的不同文本进行观察评析,判断其在这一文学类型谱系中的位置。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0774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1053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