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20-10-21·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425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李成晴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 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果哉,”(《论子曰: 末之难矣。 语·宪问》)
提起《论语》,不同学人的脑海中,大约都会有不同的图景定格着,在笔者而言,则是《论语·宪问》篇里这个孔子击磬于卫的现场。当言不尽意,只剩肉身与金石在广袤的时空之下相击撞的时候,孔子在想些什么?声声磬音,传达出的是孔子的低喟,或咏叹。
有从容沉思的时空条件,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尽管可能像朱熹那样欣赏荷蒉者听音知意的高明,却也懊恼于荷蒉者顺世知止的言说唐突地打破了孔子沉静的思考,甚至逼着孔子不得不说出 “果哉 ”的感叹。孔子是有忧思的,忧患意识更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深刻内里,刘东先生将其概括为 “一种本体的 ‘忧’”,也可称作无名之忧、自律之忧或自寻之忧。对于种种偶然性的担忧,“对于人生的死生大限,暗自生出无名的悲壮、苍凉与微茫 ”,会引导学人不得不去思考这样一种 “困境中的生命意识 ”,进而为自我的 “晚期写作 ”给出解决方案 ——这也许可以看作刘东继《天边有一块乌云》之后要写《前期与后期》的内在动因。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刘东一直保持着对《论语》文本的研读,而心得的纸面落实,直到二○一八年的《天边有一块乌云》才初见系统的发摅。至于新近出版的《前期与后期》,更是时时处处在孔子与儒学的思域中展开论说。在这两本书中,刘东基于自身所寻得的思想史研究的独特视角,对人文学者的 “二度生命 ”“两个世界 ”做出了诠解,忧时伤世,溢于楮墨之间。
刘东常提到《论语》中的两段故实:其一,是孔子对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生命周期的把握,这是一种基于价值理性的人生进阶,而不是对自然生命的客观归纳;其二,是孔子 “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子罕》)删述六经的使命承当,这是孔子在人生后期所寻得的身心安顿,所谓 “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在刘东看来,这两段故实都是和人文学者的 “后期 ”(或称 “晚期 ”)有关:在学术生命的后期,人文学者会自然有一种与时间竞走的意识,“只要有晚期,他都有这个紧迫感 ”。对于刘东而言,《前期与后期》是他在进入 “后期写作 ”之后,山中看山,从而做出的对人文学者生命周期的省思。“我们循着这种角度,既可以见出在 ‘生命周期 ’中纷至的困扰、固有的节奏和独到的彻悟,也可以领略分属于不同人生阶段的特定心气、风格和语调。”(《前期与后期》,2页)
在儒家关于生命周期的理解中,悦乐精神和忧患意识可以说是联袂并辔的。于是,我们既同感于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百年俱是可怜人 ”的深深喟叹,也景慕于 “不知老之将至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的意气纵横。在《前期与后期》中,刘东思考的是 “仁者 ”在“泰山其颓 ”之前的生命安顿。他创造性地解读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的古话,指出对一位人文学者而言,其中的“天”,很重要的一个维度便是 “一个人能享有多少 ‘天年 ’”。人生天地之间,在天边有一块乌云的不确定性之下,奋袂自强,抵抗流年,自具一种拔山盖世的浩然之气。而若真要写出像马一浮 “乘化吾安适,虚空任所之。形神随聚散,视听总希夷。沤灭全归海,花开正满枝。临崖挥手罢,落日下崦嵫 ”那样的诗句,则更需要理性的刚毅与坚卓,“不啻把 ‘未知生,焉知死 ’的儒学精神,化作了一种个人的尊严与抗争 ”(《前期与后期》,41页)。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0774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