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20-10-21·阅读时长1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571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任锋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坊间推荐政治学阅读书目。二十本名著间,国人作品唯有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以下简称《历代得失》)。余学也晚,最早是九十年代中期在南开大学读国史期间,闻导师推荐而知此书,同列者尚有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梁任公《中国历史研究法》。近年来,流连于先生著述,又以教研政治学之故,常常讲授此书。中年再读,时势转殊,视野心境大不同弱冠之期。庚子恰逢宾四先生逝世三十年,世运巨变,回首书中论列,微言隐义或可与读者分飨。
一
讲演《历代得失》之际,钱穆已离开内地三年,创办新亚于香港,为维续教育事业奔走于港台两地。玄黄再变,国家在他警诫的崇美尚苏两条大路间陷入大分裂,现代共和立国的激进风潮尤未见证极点。他的故国之论,鹤鸣九皋,声闻于野,虽聚焦于传统政制检讨,也应当在远大的立国意识和宪制思维上把握其忧惧。政学、史学,不为两橛,阐新命于传统。
政治传统包涵广袤,大体有理想、人物和政制三者。《历代得失》讲演,以政制为中心。这个优先排序,至其晚年《晚学盲言》讨论政治社会,仍一以贯之。为什么政治制度对于探讨传统得失如此重要?
一九五一年三月钱穆的《主义与制度》一文已显示一年后讲演的关切取向。他指出,主义与制度相互配合,有主义无制度是落空,有制度无主义是盲目。二者各有特性,即主义不求人人信服理解,而制度需要人人去遵行,孔子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分别针对制度和主义来说,孙中山“知易行难 ”犹如此。中国政治传统的一个杰出成就,在钱穆看来,是不奢谈主义,而能将主义落实在可行性的制度上,且行之久远。透过对比柏拉图《理想国》和《周官》《通典》,观察中西思想与政治制度的互动,可有体会。现代中国革命注重主义动员,若求政权稳定,出路在于政治的制度化。
中国传统以政治制度为优长,这个论点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九六一)的“如何研究政治史 ”有系统深入的强调。钱穆认为,政治以制度为重,是一个国家 “立国的规模与其传世共守的制度 ”。国史发达,一类记载政事,可编年通贯,可断代划分;另一类专讲政治制度,重“通”,如“三通 ”“九通 ”,不囿于断代。其中缘由,就在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内在的一贯性,注重因革损益,行之久远。“此即中国历史传统一种不可推翻的力量与价值之具体表现。”中国人以政治活动尤其是创制立法为胜场,“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天,我们得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 ”。为自信心跌落到谷底的现代国人重温传统传灯递引,此即讲授 “历代得失”的宗旨。由此思考革命中国走向政治制度化的长治久安,也是共和再造时刻应有的远瞻。
《历代得失》择取汉唐宋明清,聚焦各朝代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和军事国防,钩玄提要,以史驭论。在“前言 ”部分,作者专门就制度研究提出七点看法,说明史论宗旨。这“七条 ”,尤能帮助我们理解在现代中国重视政制的时代缘由。它们应对的是国人在巨变潮流中形成的制度崇拜。这个制度崇拜可称为 “神圣政制论 ”。
质言之,人们相信制度对于现代转型最为关键,制度解决是政治变迁的根本解决;世界上存在最好最优的制度,其利远大于弊,甚或有利无弊,社会由此实现至治。对于现代中国人,解药是由西洋舶来的政体制度,尤其是民主政制。引进移植民主政制,意味着与专制传统一刀两断,意味着政治秩序由此有一新开端,这也是革命运动的理想方向。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20774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