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20-10-21·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618个字,产生1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张超颖
二○二○年伊始,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而作为抗击疫情的一个小插曲,由女性医务人员卫生护垫供给不足引发的网络讨论,则让我们再次见证在人类文明已有如此发展的今天,女性基于生理性别所承受的别样委屈。
在中国,奔赴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中有超过 60%是女性,在美国这个数字约为 78%。在全世界普遍肯定女性医务人员对抗疫工作的贡献,并倡导发挥女性性别优势、积极服务公共卫生事务时,卫生护垫这种在大众视野中通常被视为私密用品的女性必需品,作为一种非紧急物资储备,既未得到政府保障机构的重视,也未进入社会捐助视野,成了防守一线的 “她们 ”在生理期中的一腔 “说不出的委屈 ”。而发人深思的是,在这种时刻,依然不乏有人用旁观者语气指责对女性用品的募捐与呼吁是越界的 “过分慈善 ”,与抗击疫情相比,女性卫生用品保障是无足轻重的部分,更无须过分夸张。
语言越狭隘,诱发的思考也越悲凉。此情此景中,女性 “半边天 ”仿若只是口号与工具,在社会观念中,女性基于性别差异的基本人权需求并未得到承认与尊重,女性依然基于性别而承受着强烈的 “耻感”,处于弱话语地位,弱视乃至鄙视女性生理话题依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整个人类社会对性别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从古希腊时期倡导男女禀赋上的平等,到文艺复兴时期赞美女性品质、提倡思想自由与解放,再到启蒙运动时期争取男女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对男女性别平等的追求、对女性权利的争取一直是不同历史时期共同的重要主题。尤其自启蒙运动以来,世俗主义与宗教分离的基点正是性别平等,然而在世俗话语中的性别平等至今困顿重重。这正是我们的疑惑所在,世俗主义话语框架中的性别平等是如何存在的?
世俗主义起先在与宗教的对立中得到确证。《牛津英语词典》关于“世俗 ”(secular)的记载可追溯至十三世纪 —“世俗的牧师 ”,指离开修道院在世界上生活的神职人员,引申指向非教会、非宗教、非神圣,世俗是宗教的对立面。“世俗主义 ”一词的使用,可以追溯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反教权运动。一八五一年,英国国家世俗社会的创始人乔治·霍利亚克(George Holyoake)提出 “世俗主义 ”一词,用来描述一种独立于宗教、独立于无神论的价值替代体系,它基于纯粹人的考虑,追求一种人性法则、人类进步的条件和人类责任的本质,具有比无神论更积极的意旨。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20774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