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20-10-21·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375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张振涛
一、悲歌一曲入手来
一直觉得在纸上谈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是件困难的事,这种困难并非因为音乐一旦落入文字便觉浅白,而是缘于描述贝多芬时的强烈压迫感,一种弹奏多年也难以平复的痛苦感,甚至得费劲挣脱初听序奏那组带有强烈绞杀力的和弦时的头皮发麻和五雷轰顶。把贝多芬五首钢琴奏鸣曲与我们的艰难时世联系起来,才能理解中国音乐家何以了不起,甭管《悲怆》还是《月光》,无论《热情》还是《黎明》以及《暴风雨》,五部天书都被我们从自己的角度倒腾了一遍,这一倒腾,不但倒腾出了人生况味,还倒腾出了高远哲思。大概也是从贝多芬传入起,音乐对于中国人来讲,再也不是闲来无事弄弄乐器那么简单的事了。一些更加严肃的东西,逐渐在音乐艺术中加大比重,成为品鉴天光云影的池塘。贝多芬嵌入生命史的触点,或许才是破解不知如何下手的落点。
别林斯基形容影响人类的艺术家时说:“社会已经不愿意把他看作一个娱人的角色,而要他成为它的精神和理想生活的代言人,成为能够解答最艰深的问题的预言家,成为一个能够先于别人在自己身上发现大家共有的病痛,并且以诗的复制去治疗这种病痛的医生。”
贝多芬就是这样的艺术家。那远非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而是一丛如雷贯耳的音响。在钢琴上把乐谱里码得齐齐整整的音符变为一注注刺痛的敲击,才理解到那种非凡语汇,对封闭状态的人产生的震动与启蒙。
少年时代,总怀揣期盼,希望找到一种媒介可以直触闪电,划开迷蒙的天空。这样的触媒是从父亲留下的破损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后来竟然得到两本硬皮精装的俄文版《贝多芬奏鸣曲集》)开始的。第一次弹奏贝多芬《悲怆》是一九七三年,仅仅弹出一行乐句,就像接通了天庭闪电。梁启超读龚自珍诗文 “如受电击 ”,后人读梁启超雄文 “如受电击 ”,傅雷二十多岁在法国第一次读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 “嚎啕大哭,如受神光烛照 ”。这类触碰,均属同类。一组组和弦从乐谱上跳出来,激扬哀烈,攫人心魄,如同柏林为犹太人而建、黑色大理石构成的一道道宣示生死的壁垒丛林。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10个推荐 粉丝20774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