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凌
2018-02-05·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722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英国著名美术史家格雷汉姆·克拉克的著作《照片的历史》
摄影处于“高雅文化”和“趣味无政府主义”之间,天然地适合中产阶级。因此,关于摄影,大概每人都能略知一二。只是,形象如此之多,充塞着日常生活,大部分人并不能从快门的咔嚓声中停下来想一想:一张“照片”究竟包含多少信息?它背后有着怎样的观看史?我们如何去阅读照片?
牛津艺术史系列向来有分量,关于摄影这个话题,它在1997年出版了格雷汉姆·克拉克的《照片的历史》。若论摄影史,1981年伊安·杰弗里的《摄影简史》迄今仍是经典之作。但是若论杂糅理论、向深度开拓,则非克拉克此书莫属。该书从1826年第一张照片的诞生讲起,选择摄影史上128幅关键作品,梳理风景、城市、肖像、身体、纪实、艺术等摄影题材的发展。某种意义上,它跳脱出以大师为中心的庸常叙述,更像一部大型对话:一边是施蒂格利茨、卡蒂埃–布列松、黛安·阿勃丝、马修·布雷迪等摄影大师;另一边是本雅明、罗兰·巴特、苏珊·桑塔格、波德里亚等知识分子。杰出的作品邂逅独特的洞见,使得这部书超越了摄影进化史、具备了影像哲学的魅力。
天才的达·芬奇型构了摄影的理论,不过第一份发表的文字是1558年乔万尼·波尔塔的《自然的魔术》。使用暗箱进行形象复制,为一些画家所熟悉。有当代研究者怀疑,维米尔在画他的《戴珍珠耳环的女孩》时,便曾使用暗箱,因为这幅画颇具单反相机的特质。暗箱能捕捉影像却不能记录影像,直到19世纪技术发展解决了固定影像的问题。法国人约瑟夫·涅普斯和路易斯·达盖尔在1839年公布了摄影法——银版照相,英国人威廉·塔尔博特在1840年公布“碘化银纸照相法”,从此,“光的书写”加上机器与化学,一张单独的负片终于可以产生无数副本。本雅明说,摄影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灵光消逝而影像增值。工业化的一个结果是照相机越来越便宜、摄影越来越平民化。1888年柯达相机问世,“Kodak”,暗示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发出这个声音。到1900年,便携袖珍照相机的市场价只有区区1美元,“每个孩子都有一台布朗尼”。从媒介的角度说,摄影成为最有效的视觉再现工具。
发表文章28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304人
马凌,书评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三联“行读图书奖”评委,中读《马凌·读书笔记训练营》主讲人,长期活跃于豆瓣网,戏称自己为“两脚书橱”。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