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诗婷
2020-10-21·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752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电影《蓝色列车》 剧照
“这可能是我们这个团队做的最后一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闭幕的前一晚,贾樟柯在接受记者群访时平静地宣布了这个消息。这意味着,从下一届开始,平遥影展将交付给平遥政府,以新的团队和模式继续运营。
很多人为平遥影展的“去贾樟柯化”担忧,毕竟这个国内最接近国际电影节模式的民间影展是导演贾樟柯一手创办的,过程中掺杂着太多他个人的资源、人脉和号召力。如果失去个人化的标签,这个小县城里平地而起的电影宫还能笼络多少人心就是个未知数了。
贾樟柯操刀的最后一届,再加上疫情的大背景,今年的平遥影展显得意义厚重。和意义不相称的是今年影展在环节上的缩水和入围作品的年轻化。
虽然如期举办,但和往年相比,今年的平遥影展在入围影片上做了简化处理。“影展之最”“类型之窗”和“平遥一角”三个单元被取消。往年,贾樟柯和艺术总监马克·穆勒能靠个人资源,邀请来多部戛纳、威尼斯或柏林电影节入围作品,今年受全球疫情影响,马克·穆勒和贾樟柯也无能为力,很多外籍导演和影片无法出现在平遥。
可选的参展影片变少了,这不仅是平遥影展遭遇的问题。今年,全球大大小小的电影节、影展都遭遇了选片荒,不得不降低门槛或放宽报名条件,以笼络更多的电影和电影人参与。很多电影节和影展甚至取消了“排他”条件,不再要求影片必须在电影节首映。但平遥影展坚持了它过去四年对于“首映”的追求。在公布的53部入围片单中,43.4%为全球首映,88.7%为亚洲首映,中国首映率则达到了100%。在这样的艰难条件下,影展对“首映”和符合参展条件的要求反而给了更多新导演机会。影展设立的“费穆荣誉”全部颁给华语电影,今年得奖的五部影片都是导演的长片处女作。
发表文章218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839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