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教育即生活:另种美国高中

作者:贾冬婷

2018-02-05·阅读时长11分钟

81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896个字,产生4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美国高中的进步主义教育提倡学生大量地劳动和运动 )

很多人都读过纪伯伦的那首诗:“你的儿女,并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自身所憧憬的儿女。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我觉得,其实这首诗能给我们这些伤感或焦虑的父母以安慰。儿女并不属于我们,也并非为荣耀我们而来,我们只是在他们年幼时代为看管而已。看管时尽责,但无须过度担忧,应该尊重他们作为独特个体的生命轨迹。如今我对此更有感触,就在几个星期之前,我的儿子宽宽从高中毕业,正式成人。

我们家可能非主流一些,我和我先生都不把名校看得特别重要。因为我们都有名校留学经历,看到名校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人生巅峰,就不希望孩子以名校为目的,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我们也看到很多人为子女教育付出巨大的代价,认为自己的孩子必须比别人的更好,当他发现并非如此,就崩溃了。我们一直不这么认为。教育本身是人全面的发展,有生存能力的培养,还有更多生活的体验。从这个意义上,宽宽的每一步教育选择,其实都是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1998 年我博士毕业后回国,宽宽一岁,我就开始给他找幼儿园,找来找去,没有太满意的。其实我一直对带小朋友玩比较有兴趣,才五六岁的时候就把院子里的小孩拢在一起教他们。我也是对方法论比较痴迷的人,有一阵子读了很多国外幼儿教育的书,觉得蒙台梭利法适合知识的学习,奥尔夫则对音乐很有效,所以我找幼儿园的时候就戴着有色眼镜,看哪个都不顺眼,就想自己办一个。办幼儿园其实有点像我多年研修的人类学专业的一种实践。人类学关注生存的多样性,我也想把这种宽容的观念渗透到幼儿教育中。我认为,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不能以成年人为中心,不顾孩子的成长规律,随意涂抹。我把孩子当成一棵树,坚信儿童自身已经具备成长所需的内因,成年人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成长环境,扶助种子发芽,小苗长大,培养出充满自信心、自主性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

文章作者

贾冬婷

发表文章79篇 获得20个推荐 粉丝1344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人文城市奖总策划。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去美国读中学

博雅教育与新精英

281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