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经历决定差异

作者:维舟

2018-02-05·阅读时长5分钟

40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876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彼得·伯格,《宗教美国,世俗欧洲?——主题与变奏》的作者之一 )

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曾在公开场合脱口而出,宣称眼下这场针对极端主义的斗争是“新十字军远征”(New Crusade)。这番话别说是伊斯兰世界听来极不舒服,连西欧盟国的舆论也是一片哗然。许多观察家已注意到,“冷战”结束之后“大西洋在变宽”,以往被遮掩的美欧之间的差异正在逐渐浮出水面,而这种差异一言以蔽之,即美国更为宗教化,而西欧更为世俗化。

小布什的话当然不是一时口误,甚至也不止因为他本人是“再生基督徒”,那是美国在意识形态整体上的一个缩影。虽然宪法规定政教分离,但作为一个清教徒开创的国度,美国在立国精神上就长期贯彻着宗教精神——它想要成为《圣经》中所说的“山巅之城”,像灯塔一样照耀和引领着世界上的其余人走向光明。美国在向西部扩张时提出的“天定命运”(Manifest Destiny)无疑也潜藏着“我才是承担天命的选民”这类冲动。在美国第一次的海外扩张美西战争中,一位站在甲板上的美军指挥官说出的话,就很像一百多年后小布什的口吻:“这是全能上帝的战争,我们只是他的代表。”

类似的话,在大多数欧洲人(尤其是西欧人)听来,如果不是过时的愚蠢狂热,就是厚颜无耻,差不多只能让人联想起中世纪的宗教战争,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如今,欧洲精神的圣杯早已不归教士阶层把持,而由那些活跃在公共论坛、大学校园和媒体上的世俗知识分子看护。他们坚信,这一精神才是真正普世和更值得珍视的——这就是在伊拉克战争之后,哈贝马斯和德里达等人鉴于美国的立场而针锋相对提出的“核心欧洲”概念,强调欧洲的世俗主义、启蒙思想与社会民主传统,走出一条有别于美国的独立自主道路。

文章作者

维舟

发表文章3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21人

涉猎驳杂,少时沉迷于古典文学与历史,长而旁及社会学、人类学等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引力波

我们的未来将如何改变

218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