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20-09-29·阅读时长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570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李浴洋
学者在专业著述之余,偶有所感,发为文章,此即 “学者散文 ”。而为文人、学者写就的印象随笔,正是其间大宗。不仅 “尚友古人 ”向为学者所好,“师友杂忆 ”更是 “知识生产 ”与“思想操练 ”的天然延伸。以治文学史与学术史名世的陈平原的记人笔墨便自成一家。新近问世的《当年游侠人:现代中国的文人与学者》(增订版)就相对集中地收录了他在这一方面的文章。
一部《当年游侠人》,从晚清著名诗僧敬安,一路写到过世不久的武侠圣手金庸。全书分为三辑,依次勾连晚清、“五四 ”与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三代人物。以 “史笔 ”写“心迹 ”,是全书的最大特点,也是陈平原以文学史和学术史家的身份与前贤对话时的当行本色。其文有情怀、有理据,也有识见,甚至敢做大判断;有温度、有细意,又能超脱,乃至不惜用冷眼。
共有二十五位文人学者跻身陈平原笔下的 “当年游侠人 ”之列。他直言此次增补的新作《历史的侧面与折痕》“不仅有人生感慨,更包含我的哲学思考 ”。文中写道:“只谈新旧、黑白、左右、正反,属于平面的思维方式;应该引入那些若隐若现、时起时伏的‘侧面 ’,这样的历史论述,才可能从二维走向三维,由平面变成立体。”这是其史观,也是书中诸位先贤聚义于斯的因缘。叱咤风云的康有为、章太炎、蔡元培、胡适,出师未捷的丘逢甲、张竞生,以学术的庄严博大著称的陈寅恪、钱穆,凭借逸事甚至花边闻名的辜鸿铭、苏曼殊,以及并无太多华彩、毕生躬身实行的蒋梦麟、许寿裳、成舍我、朱自清,他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参与了现代中国的历史与精神建构。
当然,陈平原首先着意复原的,是那些 “被扭曲与被遗忘的 ”前辈的声音。在他看来,史家的 “后见之明 ”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意味着一份责任。同乡张竞生的故事,陈平原写得最为用情。这位一度在新文化运动中意气风发的先驱,由于一九二六年的 “《性史》风波 ”而黯然退场,从此再未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以至于后半生完全被历史巨浪湮没。不仅敌手将他忘却,战友也几近刻意抹杀了他的存在。这让陈平原很是感慨:“任何大变动的时代,总有人迅速崛起,也总有人马失前蹄。每一次的急转弯,其巨大的离心力,都会甩出去很多原先的同路人。能坚持到终点且大获全胜的,其实是极少数。”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0773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