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寻找历史现场

作者:读书

2020-09-29·阅读时长5分钟

55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608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余辉

“历史现场 ”是留给今人活生生的无言之证,它可以让到场的人们一下子缩短对古代某个历史事件的时空距离,使到访者身临其境,知情者触景生情,耳闻者浮想联翩,乃至可以让无知者不敢无畏、有知者不敢无言。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历史现场被破坏、改变甚至消失,如今难以找到在露天的、真实的 “历史现场 ”的原貌。寻找 “历史现场 ”,这是当今史学研究者在探索之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大站,也是相邻学科的中转站,如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博物馆学、文物科技保护、城市规划等学科专业的研究者在这里汇集、交流,再分路探索,因而 “历史现场 ”绝不是终点站。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刘潞女士是与 “历史现场 ”结下深缘的清宫史学家,她前半生的大部分时间在故宫博物院寻找并复原了一个个清代宫廷活动的室内现场,也许是清宫史学家不会终结现场情结的缘故,尤其是在故宫从事原状陈列的博物馆人更是这样,刘潞退休后的学术生涯转移到在清宫纪实性绘画里寻找 “历史现场 ”的原貌,研究成果就是新近出版的《十八世纪京华盛景图——清乾隆皇太后〈万寿图〉全览》一书。

纪实性人物画用于图绘史实至少在周代宫廷就已经有了,多与肖像画相结合,如传至东汉画像石上的《周公辅成王图》(故宫博物院藏拓片)等,元初,出现了以长卷的形式表现官员的宦迹生活,如佚名的《宦迹图》卷(美国纳尔逊- 艾特金斯博物馆藏),这样的艺术形式被明代宫廷所用,成就了一系列宫中的行乐图,如商喜《明宣宗行乐图》大轴、佚名《朱瞻基行乐图》卷(均藏于故宫博物院),但这些不构成叙述宫中某个有时间点的具体事件,将这种艺术形式发展为以长卷的形式叙述一件真实事件的全过程,是在清代康熙朝,正如刘潞在《十八世纪京华盛景图》的前言所说:“清代自康熙朝起,出现了一种新的绘画形式——超长卷纪实性绘画……描绘一个完整的事件或事物。

此类画第一次出现是在一六八九年康熙帝第二次南巡后。为记录此次南巡, 绘制了首尾相加达二百余米的《康熙皇帝南巡图》十二卷。”该书是以康熙朝兴起的纪实性长卷绘画为前缘,展开了对乾隆朝皇太后《万寿图》卷(绢本设色,纵六十五厘米左右、四卷总长一百一十点八二米, 故宫博物院藏)的分析和研究。刘潞在故宫博物院组织了一个学术团队,历时三年,对《乾隆皇太后万寿图》卷建立图像数据库和研究,依据相关文献和现存遗迹,将画中的主要建筑物、路线一一辨识出来,并时常到实地去勘察、拍照。作者们首先研究了京西及京城的水系、水利设施如长河、控水桥闸、西堤等,并结合冬季出现的水上运动研究了始于长白山下满族人常用冰上交通工具冰床等。他们顺延着沿途搭建的景点,比较康熙、乾隆两朝的特点,并发现了搭景的规律,距紫禁城越近,搭景人与朝廷或皇室的关系就越近。他们对画中的一些重要建筑如文昌阁、大报恩寺、石舫、昆明湖西堤及景明楼、玉带桥、万寿寺、紫竹院、西直门城楼与箭楼一一进行考订,对平民小院里满族人家的生活场景、各类商号、各种牌楼、戏台、乐舞、乐器、戏曲等多有描述;还有持瓶西洋人、西洋楼、教堂、盆景插花等一些西洋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中外关系。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0773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1197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