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20-09-29·阅读时长1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663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杜正贞
刘永华的《礼仪下乡:明代以降闽西四保的礼仪变革与社会转型》是我近年较关注的有关儒家礼仪与地方实践的著作。其实,相比于《礼仪下乡》这个书名,我更喜欢它最初英文版本的名字:Confucian Rituals and Chinese Villagers。这个书名看似朴素平淡,却更准确地传达了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 “文化合成 ”概念所蕴含的平衡感——这并不是 “一部讨论明清乡民的象征生活如何被改造的 ‘政治史 ’”,它的关注点是 “礼仪实践如何成为王朝霸权和民众挪用互相拉锯的场域 ”。
一、从礼仪话语到仪式实践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梳理的,唐中叶以来 “礼下庶人 ”的话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我想,这个 “学界 ”既包括现当代的历史学家们,也包括了致力于在庶民中推广儒家礼仪的历代士大夫们。这两个庞大的 “群体 ”,跨越了上千年的时空距离,构成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但有趣的是,由于前者在某种程度上总是通过后者的叙述和文字来观察这段历史,以至于两者所描绘的历史图景,甚至他们所表达的情感,都具有了相当的同质性。甚至可以这样说,现当代历史学家的研究工作越是出色,越是能够达成与研究对象之间的 “共情 ”,他们对历史的展现,也就越有可能受制于自己的研究对象的视野和表达。于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个 “礼下庶人 ”的历史过程的理解是单向度的。
通过历代士大夫精心保留下来的文字,通过历史学家们对于这些文字及其作者的精深研究,我们得以了解儒家礼仪的细节和演化过程、士大夫们推广儒家礼仪的理想,他们想要做什么、做了什么。我们也都知道,这些一定还不是历史的全部。有时候,我们也能在士大夫的批评和牢骚中,找到几条缝隙,努力透过这些缝隙去猜想那个他们想要改造的社会和民众究竟是什么样子。毫不夸张地说,是田野调查和民间文献,把我们从这种局促的状态中解救了出来。
《礼仪下乡》这本书基于作者在闽西四保地区长期的田野调查。书中记述了作者对四保乡村中多次仪式的直接观察,包括对地方神 /祖先(邹公)的祭祀、龙头祭祀、拜堂和丧礼等。我也曾经多次带外地的老师和同学参加浙南乡村中的祭神或打醮仪式,这些仪式带给初次观察者的强烈体验让他们很难忘记。就像作者在书的第一章开头描绘的:深夜中香烟缭绕、灯火通明的神殿;或庄严或狰狞的神像;乡民、礼生、道士行礼如仪的表演……在这样的场合中,观察者所看到的、所问的,首先是他们在做什么,怎么做的。这种直接的观察,让我们很容易就走出了文字编织的牢笼。这些在二十一世纪仍然生生不息的仪式,既继承了自唐代甚至更早以来层层叠加、改造、创制的传统,而且时至今日,仍然在每一次的展演实践中不断更新。
将研究视角的重点从礼仪话语转变到仪式实践,并且认识到仪式实践也是历史层累的产物,走出这一步也许还不算困难。这项研究在方法论上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揭示或重建我们今天在田野中观察到的仪式实践在历史中层累、演变的具体过程?这要求研究者去分辨今天的仪式实践中所包含的各种元素,考察这些元素的来历、它们进入四保地方的时间和历史机缘。哪些人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如何将这些元素带入了这类仪式中,并对其进行了怎样的
改造?回溯、重建这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正是考验作者功力的所在。
作者首先分析了在四保收集到的礼仪手册。由于现在流传可见的礼仪手册大都抄录于清末以后,更因为这类文书传抄的特点,仅仅通过文书本身,很难追溯仪式产生演化的历史过程。于是作者将祭文本中记录仪轨的文字与王朝祀典、佛道科仪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包括四保祭神仪式与明代文庙释奠礼、里社坛祭祀的仪式结构的异同;祭文本中的咒符、祭文与佛道科仪中的表文、榜、意等文本之间的关系等。这些比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对乡村仪式进行分类、定性,而是说明晚近四保乡民实践的仪式其实是融合了不同仪式传统、宗教的结果。然后作者借助学界对官方祭典、佛道科仪的历史研究成果,使我们得以大致了解乡村仪式实践演变的若干时间节点。
对礼仪手册文本的分析只是探索仪式实践的历史层累过程的第一步,本书副标题中的另一个关键词是 “社会转型 ”。官方的礼仪改革、制度性宗教历史中发生的变化、创制的各种要素,是在一个怎样的社会文化脉络中与地域乡村的历史过程结合在一起的?作者从宗族的建构、乡约的推行和地域寺庙网络的形成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考察。明清宗族、乡约和乡村寺庙的研究不胜枚举,但相关的 “仪式 ”却是其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作者以 “仪式 ”和地方实践为中心,重新检讨了上述议题,获得了很多具有启发性的思想。例如,祭礼的引入不仅为乡村社会关系的重组提供了仪式框架,而且也意味着书写文字、新的时间制度的进入(156—164页);乡约仪式的推行固然是儒家礼仪渗入乡村的重要时刻,但四保多个乡约的实践显然与地域社会中的权力竞争有关,也因此显示出偏离宋儒乡约理念的面向(227—234页);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 “寺庙进村 ”与村落意识之间的关系(273—293页)等。
当作者不再仅仅分析关于礼仪的话语、文字,而是带领读者去重点关注仪式实践的时候,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类别概念之下就呈现出多样的、活泼的历史场景和历史过程;同时,这些仪式实践也很自然地将我们带到仪式的创制者、行动者身边,使他们从社会组织和身份标签的幕布背后,走向历史的前台。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20773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