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20-09-29·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595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傅刚
一、 什么是乐
古人对乐有深入的认识,《尚书·尧典》说:“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伪《古文尚书》分作《舜典》)这是传世文献中最早有关乐教的记载,这个材料告诉我们,上古时期就有专门管理音乐的官职,此言尧命夔掌乐,以教胄子,使受乐者能够正直而温和,宽弘而庄栗,刚毅而不苟虐,简易而不傲慢。直、宽、刚、简是人性行有所缺失者:正直失于太严,宽弘失于缓慢,刚强失于苟虐,简易失于傲慢。故以乐化之,则相反相成也。这里说的是乐对人心的作用,但乐是什么?《尚书》并没有明说。比如说乐是怎么起源的,其特征是什么?为什么乐能化人心?
对乐系统的阐述,是我们熟悉的《周礼·大司乐》和《礼记·乐记》。《周礼》说的是周官建置,大司乐掌乐,以乐德、乐语、乐舞等教国之子弟。所谓乐德是中、和、祗、庸、孝、友,乐语是兴、道、讽、诵、言、语,乐舞则是六代之舞的《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周礼》仍然没有论述乐的本体性质。
详述这个问题的是《乐记》。《乐记》今载于《小戴礼记》,孔颖达《正义》引郑玄《目录》说:“名曰《乐记》者,以其记乐之义。”是《乐记》主要论乐之义。《汉书·礼乐志》说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世为大乐官,颇能记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则《乐记》所言乃乐官所不能言之义。《乐记》来源,前人谓一来自荀子《乐论》,一来自公孙尼子,一来自河间王集诸儒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一来自刘向校中秘之二十三篇。《荀子·乐论》主要针对《墨子·非乐》,论乐之有用,亦未深谈乐本,故学者谓或出公孙尼子,或许有道理。这也是说,《乐记》论乐的系统化,是在战国时完成的。
今本《乐记》所论,共有十一篇,即:《乐本》《乐论》《乐施》《乐言》《乐礼》《乐情》《乐化》《乐象》《宾牟贾》《师乙》《魏文侯》。《乐记》详细论述了乐因何产生,其在社会文化中怎样起到作用。
《乐记》所论乐包括了音、声、乐三个部分,关于音,《乐记》说: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是音起人心,那么音由何来?《乐记》说: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则是音由声来。人生而有情,情动于中故形诸口,口出其声,成文则谓之音。文即古人所谓宫商角徵羽也。五声杂变成方,即《乐记》所说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文章也),谓之音 ”。此由声而音,乐则是比音而为乐。五声示清浊,然未成乐,乐须比次而成,故乐归根到底由于人心。人生天地之间,感物而动,是其本性。感物知知,则好恶生焉。这是说人的好恶是由于感于外物,是外物对人的诱惑导引了人的物欲,这种物欲若不能得到节制,必将灭天理而穷人欲,于是便会生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世道之坏,风俗之恶,全是人心坏慝的外现。世道人心坏,纲常伦理乱,当然须要整治,于是圣人制礼以约束。然仅依礼尚不足以治,因为礼足以治乱,不足以整人心,人心不整,作乱不止,故圣人作乐以靖人心。
二、乐与礼的关系
乐与礼紧密不可分,社会政治有礼不行,还必须有乐,故《乐记》往往将礼乐并论,论礼必论乐。这一点贯穿于《乐记》的十一章。《乐记》说:“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又说:“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这是说礼是用来节制人的社会行为的,是规范人伦秩序的,它带有强制性,其功用是别男女、贵贱等,正交接。乐则是导人心,舒情志,其功用是和,和同好恶,救人心之失。人感物而动,其喜怒哀乐本发之自然,但若任其自然,沉湎自乐,快意恣欲,则难免流而不止,而生淫邪之心,而有悖逆之行,故圣人制乐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乐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同谓协好恶,异谓别贵贱。人的好恶不可偏胜,故乐和其同,但外部的行为则须区别,故礼制其异。礼与乐,一外一内,相济而成。乐德仁,如春作夏长,化生万物;礼德义,如秋敛冬藏,肃敬成物。《乐记》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谓乐和礼合于天地大道之本,乐性体天地之和,礼德见天地之序。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内心充和,外物有别,是礼乐教化流而不息,其境界则是 “及夫礼乐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乐记》论礼乐关系完备而成体系,《荀子》虽著《礼》《乐》二论,但未能就二者关系深入展开,只是分别强调礼与乐的价值和作用,以批判墨子的非乐是错谬的。当然,《荀子》中论乐的核心内容,被《乐记》所吸收。如论乐与礼的关系,谓:“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论乐有正、淫声之别,谓:“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又说:“故先王贵礼乐而贱邪音。”论乐有移风易俗的作用,谓:“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王先谦:《荀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一九八八年版)但是荀子显然没有就这些问题做更深入系统的阐述,《乐论》远远不如其《礼论》有更为完善详备的表述。这说明《荀子》虽然强调礼乐的作用,但中心仍然集中在礼上,所以他强调后天,强调外部条件。《乐记》据传是公孙尼子所作,公孙尼子亦传为孔子再传弟子,这些都不可详考,但其理论核心是与儒家相合的,就其系统性看,应该是受到荀子的影响,并在荀子《论乐》的基础上做了完善和深化。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20773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