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易代:个人视角中的大历史

作者:读书

2020-09-29·阅读时长8分钟

70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144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王昕

案头这本墨色新鲜的《易代:侯岐曾和他的亲友们》,是中华书局二○二○年一月刚刚出版的。我听闻它的名字则是早在二 ○一八年末的事。那次是作者周绚隆在北京大学的一个讲座,题为《谁不誓捐躯,杀身良不易》,正是本书的一部分。在此之前,作者关于《侯岐曾日记》的一系列研究文章已经在微信公号和刊物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股热度被嗅觉敏锐的文化圈及时捕捉物化,于是有了面前这本图文并茂的书。

那个下午的讲座和我晚上的课程在内容上正好衔接,让我生发出些许感慨。“谁不誓捐躯,杀身良不易 ”这个题目,重点讲的是夏完淳和陈子龙,所还原和描述的是清初士人在生死抉择之际的犹豫和无奈。因为有晚上六点的明清文学史课程,所以讲座未完,我就赶着坐地铁回人大校园。从那个学者们细细论文的讲座,转换到灯火通明的大教室,大历史中的同一群人在不同视角中的呈现是如此不同,其间显现出的史实、心态和旋律的对比和张力就格外有趣。

凡在那个时代生活过、创作过,留下或大或小成就的文人,都被划分为遗民、贰臣、殉节者和清代后起的文人几大类,我们要在课上一一讲说点评,诵读其作品。一旦由听众做回到教师,我也从一个谨慎犹疑的学者,变成确定知识的传播者。从祁彪佳 “含笑入九泉,浩气留天地 ”的绝命诗,到夏完淳、陈子龙的从容赴死。这些 “死忠死孝寻常事 ”,“当死而死,死有余悼 ”的激昂悲壮之讲述,都是从俯瞰的大历史角度得来的结论。在这个宏大历史的立场上,每一个个体都是在潮流之中做出他们应然的反应和抉择。作为后人,我们在列举这些摧折在时代屠刀之下的精英时,是被那巨大的死亡数字以及先贤们的慷慨与从容所震动和愤激着的。这类大历史叙述,弭平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差异与活跃,更造成了历史视野的某些遮蔽与空白。无论是鼎革动荡还是太平盛世,个体生命的普通日常,每个人的生死过程,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当中的悲辛、焦虑和紧张,都是宏大历史叙述难以顾及的。

在“易代 ”这样一个大题目之下,本书着力发掘的是侯岐曾和他的亲友们,这样一群当事者所经历、感受和理解的那段明清之际的历史。作者给这部书定性为微观史学,是合乎《侯岐曾日记》所呈现的私人化历史角度的。微观史学研究的对象是过去历史中的那些小的群体或个人,以及他们的思想、信仰、意识等文化因素 ,具有一般宏观历史所没有的揭示复杂性的优势。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0773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1197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