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常识中走来的货币

作者:读书

2020-09-29·阅读时长15分钟

60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528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陈彩虹

二○一九年六月十八日,美国脸书(Facebook)发布白皮书,宣布“启动建设一种简单的全球货币 ”,取名 Libra。二○二○年四月十六日,脸书发布白皮书 2.0版,对 Libra的定位有了较大调整,但仍然觊觎 “全球货币 ”的地位。在当今主权国家存在的世界里,货币是由各国政府或政府授权发行的,称为 “主权货币 ”,如人民币、美元等。作为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往来的国际货币,则由强势的主权货币瓜分天下,世界至今没有统一的全球货币。一家私人公司准备创设一种 “全球货币 ”,无法不令人震撼。

货币是人人都知道,但不是人人都透彻理解的东西。就是货币学者,分歧也很大。Libra构想一面世,立刻争论不休。颇有意味的是,学者们对于货币的认知,说到根子上,都是基于人人都知道的货币常识。从常识走出来的货币理论,能够断定 Libra作为全球货币的未来么?

苹果多少钱一斤? 

“苹果多少钱一斤?” “三元。”这是市场买卖中的普通对话。买卖双方问答的内容,是以一种既定的货币,标明商品数量的多少,称之为 “标价 ”;单位商品被标示出来的货币数量,则称为 “价格 ”。货币理论将这样的 “价格 ”标示,看成货币的一种功能,叫作 “价值尺度 ”。货币如同一把尺子,任何商品都可以由它来度量。

翻开人类的货币史,货币形态从大自然获得的贝壳、石头、未加工成型的黄金和白银,到人类加工的金属铸币(如中国汉朝的五铢钱)、机器制币(如现代金属硬币)、印刷纸币(如人民币、美元等),以及时下热火朝天的某些电子(数字)货币,它们都用来标示过商品的价格。货币必须具有 “价值尺度 ”功能,这是所有货币理论都认定的,这一点与常识的 “标价 ”高度吻合。

货币理论总是要去深究货币现象背后的逻辑。从古至今的货币都有标价的 “价值尺度 ”功能,它们的不同之处何在?为什么古时标价用贝壳而当下用纸币?

人类社会使用过的标价货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直接从大自然获取的物品,如贝壳、石头和未加工成型的黄金、白银等。它们本身是实物,通常被称为 “商品货币 ”。当它们用于标价时,基本是以自然的形态,加上数量单位来实现的。因为是自然物,即使同类物品也千姿百态,它们没有 “专门化 ”为货币,无法通用,也不稳定,标价大多具有随意性、偶然性和一次性。而且,还总是在 “商品”和“货币 ”之间来回转换角色。

第二类是经过加工的金属铸币,凡是用模子铸造的金属币都在此列,如秦朝的 “半两钱 ”和唐朝的 “通宝 ”铜钱。货币物质的实体还在,但加入了很多人类的理念,货币有了 “抽象 ”的成分。这种货币,金属品名仍然存在,但形态开始统一,重量分出等级,有的还系列成套;开始出现名义分量与实际分量之分,有名实一致的,也有名实分离者。货币单位和数量既用实物重量,如“两”“铢”,又有抽象概念,如“文”“贯”;有些金属铸币重量单位就是标价单位,有些则不同。由此,货币开始了 “专门化 ”和部分 “抽象化 ”标价,具备了一定的通用性和稳定性。

第三类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不再有物质实体的现代货币。最典型的就是主权国家纸币和正在萌芽的电子(数字)货币。这类货币只有人类理念的创造,不再有物质实体的内容。一张纸制百元人民币,单位 “元”和数量 “一百 ”都是人赋予的,纸张是人类加工用于记录和书写的,它完全脱离了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力,纯粹作为 “人类造物 ”货币,专一性、通用性和稳定性完整。当这类货币用于标价时,它们是完全 “专门化 ”和“抽象化 ”的工具。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20773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1197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