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小学语文里的情感、审美与人生

作者:徐菁菁

2020-07-15·阅读时长16分钟

2026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337个字,产生51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插图 范薇)

“无情”与“激情”

2019年,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王崧舟在央视《百家讲坛》录了12期节目,主题是“爱上语文”。节目播出以后,王崧舟收到了许多观众来信。有人说:“12集太短,再讲30集、50集也听不够。”有人说,节目结束时,自己“难舍难分……心中的失落感难以描述……”这不是王崧舟第一次因为语文“出圈”。早在14年前,王崧舟的身份还是小学语文教师,央视当红栏目《实话实说》把他和他的同事、学生、学生家长请到现场,讨论他的一节作文课。

那是一堂实验课,名叫《亲情测试》。王崧舟让学生们拿出一页作文稿纸,在这张“最干净最纯洁的纸上,写下这个世界你最爱的五个人”。“当你写下他们的时候,也许你会看到他们的眼神,也许你会想起他们的表情,也许他们的音容笑貌、故事、细节都会在一刹那呈现在你的面前。”

接下来,出人意料的是,他让孩子们拿起笔,逐一划掉上面的名字,并请他们谈谈这个被划掉的人让他们想到什么,激起了内心的何种感受。最后,全部所思所想被呈现在15分钟的课堂练笔里。这大概是史上最伤感的小学语文课之一,孩子们必须面对“失去”最爱的人。孩子们哭了,有人情难自禁匍倒在课桌上。听公开课的老师们也都在抹眼泪。

这堂作文课在教育界内外引起了广泛争议,有人质疑课程内容过于残酷,没有照顾小学生的心理承受程度。“眼泪”正是王崧舟想要的。王崧舟说,自己成长过程中是一个比较木讷的人,不太善于言谈,唯有写文章的时候,那些说不出口的想法会流淌出来。可是当了语文老师,在一线课堂大量听课,他发现一个困窘的事实:“我们说童言无忌,后来因为各种规约,人慢慢不愿意说真话了。在低年级的课堂,孩子大都乐意说话,往往妙语连珠,可是当他们进入写作,言语中的灵性就慢慢干涸。学生作文里呈现出两大普遍问题:一是缺乏表达冲动的无感症;二是缺乏真情实感的妄想症。我就想在高年级课堂里做一些突破,看看能不能让他们找回自由表达的冲动。”


王崧舟(刘飞越 摄)

1984年,18岁的王崧舟从师范院校毕业,在浙江绍兴上虞县的一所小学担任辅导员。一次,他临时带了一节语文课,恰巧被巡堂的校长看到。第二年,各级教委举办教坛新秀评比,王崧舟被学校推选去参加语文评比。这一比,他成了绍兴市教坛新秀。20岁,他当上了教导主任,32岁被评为浙江省特级教师,是当时全省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语文是王崧舟的“生命图腾”。王崧舟的语文启蒙来自父亲。父亲是个漆匠,工房就在家里。他记得幼年时的那些夜晚,灯光下,父亲在雕花木床、太师椅背上画花鸟、画山水、画西湖十景,然后用漂亮的隶书提上一首古诗。那些诗句,王崧舟不大懂,但不妨碍他觉得很美。小学时有一次作文要求写春游祭扫烈士墓。讲评的时候,语文老师胡晓东说:今天要特别表扬一位同学写的一篇作文,他在文章里用了两个成语——死伤枕藉、舍生忘死。胡老师把音调高了八度,他一面说,一面抬起头来看向天花板,沉醉得不得了:“这篇文章是王崧舟写的。”王崧舟吓了一大跳。他并不知道,父亲给自己修改了作文,添上了这两个词。但这并不妨碍他“小脸通红、两眼放光”地收下了老师的赞赏。从那以后,他开始搜刮各种成语,把它们填进自己的文章里。别的孩子有了零花钱,拿去买零食,他着急去买书。童年扎下的根,一辈子都不会忘。写作、阅读一直是王崧舟的精神家园。王崧舟的书房里顶天立地都是书,超过6000册。他拟了一副对联挂在书房:明月一帘无心照,诗书半斋随意读。

在王崧舟看来,儿童的语文教育,“双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还在其次,阅读、写作习惯的养成才是基础中的基础,这是对语文兴趣的培养。换句话说,只要“爱上语文”,一切都有可能。

可是到了课堂,语文往往不令人着迷了。问题出在哪儿?有一次,王崧舟听一位老师执教邱少云的生前战友李元兴写的《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进入到课文的第六自然段:“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授课老师平静地向学生们交代:“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段话,看看你能读懂作者的哪些心情,读懂一处是一处。”学生们平静地在文字中挑拣着词句,随后就是惯例性的全班交流。孩子们说体会到了“紧张”“担心”“痛苦”,老师将这些词逐一板书。看看没举手的人了,老师说:“同学们啊,你们把剩下的那几句话再读读看,你们还体会到了‘我’的一种怎样的心情啊?”有学生提出“不忍”。“后面他不是忍住了吗?”老师否定了。于是又有孩子说“忍住了”,当然又被否定了。第三个孩子说体会到了“盼望”。老师迟疑了一下,最终放弃了板书的冲动。时间不允许这么没完没了地讨论了。“还是让我来告诉你们吧,”老师说,“同学们,这种心情叫作矛盾的心情。”于是,黑板上就有了这样的文字和符号:紧张→担心→矛盾→痛苦。

老师总结道:“同学们请看,‘我’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呢?先是紧张,然后呢?是担心,接着呢?是矛盾,最后呢?是痛苦。是啊,你们看,‘我’的心情变化写得多么有条理呀!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就是要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要有条不紊地把事情把心理变化的过程写清楚,懂了吗?”学生齐声高喊:“懂啦!”

文章作者

徐菁菁

发表文章143篇 获得66个推荐 粉丝1767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记者。写字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什么是好的语文教育

回到母语,我们的方法论

1479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1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