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语文是什么?

作者:杨璐

2020-07-15·阅读时长23分钟

4710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1557个字,产生139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阅读伴随一生,是生命的给养

应试造成的损失

缪可馨从四层楼高的教学楼跳下去,一条鲜活的生命消失了。她的人生也许有无限的可能性,宽广到我们都不敢做任何设想,却看似因为一篇画满了红色修改标记的作文戛然而止。有一定阅读和写作经验的人都会疑惑:写任何内容,结尾都要升华一个道理吗?作文有固定的模式或者结构吗?舆论在震惊、哀悼和惋惜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作文和语文教育。

在很多培训宣传里,作文确实有固定的模式。现在流行“高考满分作文模板”“语文作文押题”“热门话题素材汇总”等等,教学生们如何开头、结尾,名人名言布局在哪里,“好词好句”又要如何排比。比如,在一节讲“开头八法”的视频里,作文老师说:“不要总用‘记得那一天’开头,可以写成,‘一路而来,多少旖旎风景’,也可以写‘5年前,初春,3点前’。”

为了符合这些标准,学生们要背诵万能素材,不断练习好词好句的拆解和组合,反复做写作训练。这些“好词好句”的普及程度甚至成了学生们看待一篇好文章的标准。一位语文老师说:“学生们都很爱用排比句、形容词。他们认为形容词多、词汇量大、变着法用词就是一篇好文章。写任何事情,在结尾时都要讲出一个道理,或者升华一个认识。写大扫除,结尾就是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劳动最光荣。写跳绳,因为需要甩绳子和跳绳的人配合默契,结尾写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团结很重要。这样的风格从小学写到高中。越是说自己擅长写作的学生,这个模式就掌握得越好。”


观察能力的强弱会对孩子的知识储备量产生较大影响。孩子通过观察能发现新奇的事物,观察能为孩子打开认知世界的大门

这是一篇好文章的标准吗?叶开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学杂志之一《收获》的编辑部主任,他十分反对这种宿构作文,文艺腔的风气。他说:“语文课培养的是语言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各种重要能力。作为学习水平综合呈现的作文,不能简单拆解成套路。”无论考试作文,还是一篇好文章,标准并无差别,“真情实感,准确自然。”叶开说。可能有人认为,叶开不是语文老师,也许语文教育是采用不同的标准。叶开曾经在朋友圈里写下自己反对套路作文现象的观点,他多年参与上海高考语文阅卷的校友留言,也是非常反对模式化应对,说“一定不让这种风气得逞”。

“应试作文”和好文章长期存在着冲突,缪可馨的悲剧,让它摆在了明面上。这还只是最容易让社会公众看到的部分,很多以考试提分为目的的课堂上,机械化、呆板、死记硬背的风气还蔓延在语文学习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曾经在给全国骨干语文教师研修班讲课时,总结教学中的偏向:美文鉴赏变成冷冰冰的技术分析,甚至是考试技巧应对;学习古文,就一个字一个字掰碎了讲,课文还没读出感觉,就要总结思想、分析形象。

语文的吊诡之处在于,这种以应试为核心的教育方法,其实也没有很好地达到提分的目标。北京一所重点高中的老师说,在一定程度的考生里,语文分数差别不那么大。学生就更愿意把时间精力花在理科和英语的学习上。语文科目成为最重要的砝码,是在少数高手对决之时,那些理科和英语成绩接近满分或者极高的学生,谁的语文成绩好直接决定了去清华、北大的可能性。她所在的学校里,高三重点班配备的是教学和高考经验最丰富的语文老师。

语文的趋中率高,选拔功能就弱。死记硬背了那么多材料,大家还站在一条线上。那么从小学到中学的12年校园时光,语文学习图啥呢?语文令人感觉别扭的地方还在于,作为过来人,看到社会上对语文只聚焦在应试效果上,直觉感到好像遗漏了很多重要的东西。语文应试的现状和它对人生的陪伴程度并不匹配,我们恐怕要重新认识它。既是为了让缪可馨的悲剧不再重演,也为了让更多的人找到正确的路。

文章作者

杨璐

发表文章146篇 获得62个推荐 粉丝2891人

周刊主笔、 新消费研究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什么是好的语文教育

回到母语,我们的方法论

1479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39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