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什么是好的语文教育

作者:杨璐

2020-07-15·阅读时长4分钟

1893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062个字,产生52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插图 范薇)

缪可馨从四层楼高的教学楼跳下去,留下一篇画满红色修改标记的作文。一条鲜活的生命看似因为这样的事情消失,公众在哀悼的同时,也感到深深的惋惜和震惊。难道写任何内容,结尾都要升华一个道理吗?学生作文还要有固定的模式或者结构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把目光投向了作文和语文教育。

形容词、排比句堆砌,起承转合套用模板的作文,难得就是好文章?“真情实感,准确自然”才是每个表达者追求的目标。叶开是《收获》杂志的编辑部主任,他曾经把反对套路作文、文艺腔风气的观点发在朋友圈里,得到很多赞同,其中就包括他多年参与上海高考语文阅卷的校友。北京语文特级教师、参加高考阅卷20多年的王大绩也对这种雷同的作文表示烦恼:高考是选拔考试,大家都写得类似,怎么区分高下?

作文这种技术化、机械化的风气其实还在课文学习上发生。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在给全国骨干语文教师研修班讲课时,总结教学中的偏向:美文鉴赏变成冷冰冰的技术分析,甚至是考试技巧应对;学习古文,就一个字一个字掰碎了讲,课文还没读出感觉,就要总结思想、分析形象。这些“怪现象”最终以缪可馨的极端悲剧为由头,摆在了明面上。它其实仍然在广泛、深刻地影响着年轻人。

语文很重要。它不是一门背知识点、中心思想的学科。它是我们的母语。温儒敏说:“一般讲语文是语言文学或者语言文字,都能涵盖语文的主要部分,但不全面。语文是母语学习,它是基础性的学科。从这个内核往外辐射,语言、文学、文字、文化等方面,都和母语学习紧密相关,几个方面应当是互相融合习得的。母语是终生都要学习的,也必然带上民族文化内蕴。”用一个流行的比喻,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技能是APP的话,语文就是IOS。温儒敏说:“语文让学生阅读与写作,观察和表达都是思维训练,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一部分跟数学趋同;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跟情商有关,跟艺术课重叠。语文的边缘模糊,这是它综合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文章作者

杨璐

发表文章146篇 获得126个推荐 粉丝2891人

周刊主笔、 新消费研究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什么是好的语文教育

回到母语,我们的方法论

1479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2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