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芃
2020-06-24·阅读时长1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868个字,产生1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铁路沿线彝族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已汉化得很厉害,穿着一身潮牌
小站
早上5点半,普雄淅淅沥沥下了一夜的雨终于停了,气温降到20度,很是凉爽,得穿上外套才能抵御6月中旬大山里冒出的寒气。这个夜晚睡得并不安稳,正在扩路建房的普雄镇需要通过铁路运送大量建材,运输的车辆时常穿梭在楼下的这条小镇主干道上。小旅馆挨着马路,跨过马路爬上山便是铁路。
普雄是四川中部的一个小镇,属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成昆铁路线上重要的一站,每天往来会通过三四十对列车,每二三十分钟就能听到一趟火车经过的鸣笛声。货车、客车,快客、慢客,经过这段铁道的声音各不相同,对此熟悉的铁路人一耳朵就能辨出。这一晚上,半梦半醒的我听到了很多火车路过,却分不清它们。我打开窗户,雨后大凉山里清爽的空气“噗”地一下透进屋里,昨夜的倦意全无。清早起来,是为了去赶早上7点10分的一趟列车——5633次,从普雄开往攀枝花。
这趟列车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途经大凉山腹地,住在大山深处的彝族人出行都得靠这趟列车,复杂艰险的地质条件也使得修建成昆线成为一段传奇。再来也因为慢,全程353公里要开10个多小时,停靠26个小站,最低票价2元,全程25.5元。这个速度自成昆线修建以来就几乎没变,票价也持续十几年没涨过价。在如今铺满高铁和动车的全国铁路网里,这样一趟超慢速的长线运行列车已非常少见,而且,它并没有要被时代淘汰的迹象,依然充满活力地每日行驶在大凉山间,当地人叫它“小慢车”。
在此之前的三天里,我从杭州乘坐不到3小时飞机到成都,又坐动车1小时往返附近的眉山,去拜访一位铁路摄影爱好者,最后从成都乘特快T8865,用了整整一个白天8小时的时间到普雄镇,准备开启小慢车之旅。从最快的公共交通工具到最慢的时速不到50公里的火车,短短几天内,我在路上的速度被一次次放慢。距离在缩短,时间被拉长,像不断地向回穿越时空隧道,这里的每一个速度都是曾经在历史某一阶段的最快公共交通速度。直到到了凉山腹地深处,路面上随处可见马车和骡子车,人们的生活节奏与状态才随着交通速度的改变,呈现着完全不同的面貌。
清早的普雄站,等车的旅客还不太多
疫情期间赶车的人们
以普雄为起点,这样的小慢车有两趟,一趟向南开往四川最南端的城市攀枝花,另一趟向北开往峨眉山市的燕岗站,再往北170公里就是成都了。每天早晨,普雄火车站都是小镇最热闹的地方,两趟车都在7点多出发,相隔10分钟,朝发夕至,傍晚时分到达终点。虽然现在沿线不少地方都通了公路,但山路崎岖难走,汽车的承载量又小,对于住在大凉山的大多数彝族人来说,这两趟慢车仍是他们出行的唯一交通工具。
“这两趟车在普雄中转,并没有什么特殊原因,主要是因为它的区位优势,它处于燕岗与攀枝花的中间位置。因此,普雄站也算得上是一个‘火车拉出来的小镇’。”普雄站副站长张伟告诉我。
在蒸汽火车的时代,普雄站是一个区段站,北上和南下的列车都要在这里更换机头,进行上水作业,最辉煌的时候普雄站有近400名铁路职工共同运转这个车站。进入电气化时代火车大规模提速后,普雄站很长一段时间维持在160人,而现在站内的员工已减少到80多人。即便如此,在小慢车这条线路上,普雄依然算是诸多小站中的“大站”。作为铁路上的一个“中间站”,普雄站现在要同时管理附近7个小站。虽然人员减少,货运量也不及2007、2008年的鼎盛时期,但列车的密度却比从前大。
这天早晨对于普雄站来说,没有什么特殊——彝族阿婆坐在站口的石凳上抽着自己烤的蜡花烟,带着几岁的孙子孙女去喜德串亲戚;扛着竹筐的彝族大叔,要去几站之外的集市把这几只鸡卖个好价钱;穿着时髦的年轻彝族女孩,一边开着快手App,一边跟我说凉山首府西昌有哪些新开的潮店。小慢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列穿梭在凉山各个县镇之间的公交车,每天的日常都发生在这条铁路上。
发表文章137篇 获得19个推荐 粉丝920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