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比较优势

作者:老谢

2018-05-18·阅读时长3分钟

101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668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对劳动关系的调节和规范,也转变为以法律手段市场自行调节。 )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大卫·李嘉图提出,这位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在国际贸易中,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它与其他国家相比,生产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这个国家就应该专注于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而且,所有贸易参与国的利益都比不参与贸易时提高。

经济学家们总是习惯拿比尔·盖茨或者泰戈·伍兹之类的成功人士来解释比较优势。假如日进斗金的比尔·盖茨同时还是一位修建草坪的高手,他是应该自己打理家里的草坪,还是请一位水平不如他的工人?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对方修建草坪的手艺不如他,比尔·盖茨也应该请这位工人。在这次劳动分工中,双方的利益都获得了提升,比尔·盖茨腾出时间来赚了更多的钱,而这位手艺不怎么样的工人也避免了失业。这位工人和比尔·盖茨相比,他的比较优势在于机会成本太低,如果不为比尔·盖茨修建草坪,也没有太好的赚钱机会,而比尔·盖茨的比较劣势则在于修建草坪的机会成本过高,浪费在草坪上的时间原本可以赚更多的钱。

自从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以来,经过几代经济学家的补充和发展,这一理论几乎成为国际贸易和分工的金科玉律。在全球化浪潮中,很多国家基于本国的资源禀赋,努力寻找自己的比较优势,这些年“中国制造”凭借物美价廉占据全球市场,其背后的比较优势就是充沛的廉价劳动力。客观地说,很多中国企业迅速成长并融入全球市场,廉价劳动力这一比较优势功不可没,但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要想真正强大起来,这样的比较优势并非可取之道,因为这种模式注定不能长久。劳动力成本被人为压低,事实上是国家对企业的变相补贴,长远来看,企业过分依赖充沛的廉价劳动力,只会削弱自身的竞争力。而劳动力价格终究要受供求关系支配,人为设置的廉价劳动力成本迟早会被市场机制冲垮,最近几年国内沿海地区屡屡发生的“民工荒”就是一个例证。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老谢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0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告别低劳动力成本时代

《劳动合同法》的民生意义

464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