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川
2017-08-02·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845个字,产生2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可以从很多角度介入“自然”这个话题,如果放在G20金融峰会上,这是一个政治话题;如果不放在这个背景下,则是一个文艺话题。一般人讨论自然会谈到自然当中的美。但波兰诗人米沃什曾经说过,如果你热爱大自然,你就应该热爱人类市场的竞争。因为人类的竞争和大自然的物竞天择是同一个法则。我们经常很矫情地说:“我不热爱竞争,可是我热爱大自然;在人间社会我要更退一步地活着,不争、不抢、无为,退到自然当中。”而米沃什把这两个东西摆在我们面前,说它们是一样的。这跟海子说过的话很像:“如果你热爱大自然,你就必须热爱大自然的肮脏。”
大自然并不完全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它还包含了流血和死亡,动物吃动物的血腥,这些你也都能欣赏吗?在今天,讨论自然变得非常复杂。首先要厘清概念:“自然”与“大自然”的所指并不完全相同,“自然”是一个更基本的概念,所谓“道法自然”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而我们在这里说的“自然”,准确地讲是指“大自然”或“自然界”。当然这个“大自然”会帮助我们认识我们内心的“自然”。
说到“大自然”,就有了一个大自然的体验者、热爱者、敬畏者、维护者是谁的问题。就像外国人说的,一个人无法在自己的村子里做先知,同样,一个常年居住在村子里的穷人也没有闲情逸致去赞美村边的山岭和溪水。所以,如果我们撇开那种小资的、文艺的、不愁吃不愁穿的、自以为高尚的、自我安慰的情怀讨论大自然,则我们要讨论的是那个伟大的、广阔的、残酷的、万物生长和死亡的大自然,以及这个自然中的人的存在。
这在西方涉及一套理论的变化。文艺复兴以后,在西方思想中,人本主义战胜了神本主义。慢慢地,人成为世界的核心——因为我有理性,所以高于其他动物,高于自然界。经过启蒙主义时期,再到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这些理念在西方世界固定下来,后来散布到全世界。人们对于理性、自由、权利的追求成了一种普世价值。在这个价值里,由于人处在世界的统治地位,所以一切资源都归他,可以用来做任何事情:无限度的资源开采、对树木的乱砍滥伐、没有心理负担的排污、破坏本来的生态平衡等等,就是这么来的,这都是因为在人的头脑中,人是万物的核心,是万物之长。这导致了一系列政治、社会和生态问题。
20世纪50年代后,西方文学界、思想界的一些人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人究竟是不是世界的中心?——有可能不是!人能不能客气一点儿,让出一点儿自己的存在?如果我们开始觉得自己没有那么伟大,开始对自然万物有了一种客气,我们才有机会真正坐下来讨论自然。这涉及整个思想界的极大的观念变化。我不是研究思想史的专家,只是知道这些信息,但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谈论自然的角度,不是我们去说热爱自然,或者反思对自然的侵害,问题最后的核心是对于人的认识,是对于人本身的思考——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他应该站在怎样的位置上。
讨论自然,这实际上是一个关于人的话题——人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事实上,人的生活方式不由自己决定,而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生产方式又和自然条件相关,比如雨水是多还是少,光照如何,是山地还是平地,适合种麦子还是适合种稻子还是适合放马牧羊,有没有铜矿或者铁矿或者石油,这些自然条件都规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里又包含了人们对待自然万物的态度。
发表文章14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606人
诗人、散文和随笔作家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