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鸭子
2018-03-28·阅读时长5分钟
寻找这本书的线索来源于《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一书,史景迁在列举参考书目时提到。多次索寻无果,刚好广西师大重版此书,并在书城第一时间借到,解了望梅之渴。
史景迁擅长以故事的形式,从个人入手梳理历史的脉络。这样的书写使历史不再是宏大的叙事,小人物的生命不再是可有可无,增强了历史的可读性;可是它也弱化了对历史的思考,成了单纯地讲故事,例如史景迁的张岱远没有《陶庵梦忆》本身好看,《王氏之死》几乎就成了聊斋的摘录。这样的书写是否可取只能靠读者自己心中的秤了。
卜正民的本名为Timothy Brook,Brook将明1368-1644的历史分为四个季节,梳理商业对这个朝代的影响。冬是安详的,即明王朝初期仍守着耕读之家的理念,以农业为主;春是万物生长之季,商业的发展使社会逐渐出现了两极分化,商人的狡诈贪婪开始冲击农业原本维持的道德秩序;夏的炎热如同商业发展的狂热,“贸易纷纭,奸豪变乱”;秋的凋零意味着王朝的衰败,拜金的社会风气令人“贪婪罔极,骨肉相残”。
四季的划分借鉴了明张涛的《歙县志》,稳定的农业社会从1368-1450,共82年;中央衰退市场发展从1450-1550,共100年;钱成为神,贸易带来时尚从1550-1644,共94年;明的覆灭和回眸反思从1642-1644,共2年。
蒸蒸日上的商业扩张冲垮了农业社会的道德理想,在消费和欲望的刺激下,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这两个矛盾开始给人们带来普遍的困惑和焦虑。稳定的社会应该是理想中的农业社会,“家给人足”,而商业发展带来的贫富分化和道德沦陷却使人困惑。这样的困惑并不只是在明代,我们今天普遍的焦虑也正从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礼崩乐坏中来,“纵乐的困惑”这个标题即从此背景中来。
此书共282页,参照了中日的著述226本,西文的著述101本,单是各地的县志或府志就有90本。卜的思路:以张涛的《歙县志》为整体线索,根据时间、人物的类别插进不同的人来说明问题。
以夏为例。这一章的目录依次是:
1. 钱神——铜钱和佛陀,庞氏组长,富裕时代的生存之道,混乱时期的灾难,信息时代的印刷业,新闻
2. 旅行和书信——私人旅行,路程书籍和自然景观,游历的女性,邮政
3. 消费与生产——粮食,纺织品,生产过程中的商业,商业经济中的妇女
4. 贸易——对外贸易,白银,商人,商人的价值
5. 时尚——时尚服装行业,物件的时尚,性的时尚,浮世
按着钱神这条线索下去,卜正民描述着:
(铜钱和佛陀) 卜以张涛作为叙述的起点,在十六世纪的后半叶,以张涛为代表的很多人明显感到了一个变化,随着人口、金钱和竞争的加剧,旧有的道德观念变得越来越远。对白银和铜钱的使用是区别人的阶层的一个重要依据,铜钱是当时最小的货币单位,当年的一个普通劳动力一天的收入大概是24文,仅可维持一个人一天的生活;而富人们更多却是使用白银作为他们的起始计价单位。钱神明显是厚此薄彼的,一尊明代后期的大日如来佛铜像实际上就是一座铜钱堆铸起来的,穷人们一日挣来的花销还不够富人们铸造铜像的十分之一。但这尊铜像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更多的这样的铜像被国家征集用作兵器生产,甚至被盗窃。
(庞氏族长) 明朝后期仍有寺院的施主们要造铜质的佛像或巨钟,其中,有记载的是广东庞氏家族,庞族长在家训中规定“累世乡居,不许移家”,他不欣赏城市也不赞同享乐,甚至对亲戚间的礼尚往来,他也了具体的规定。金钱和商品的往来也改变了妇女的生活方式,妇女们需要经营家庭用度,手中开始有了自己的零花钱。
(富裕时代的生存之道) 庞族长殚精竭虑想使后代维持家产,虽然有一个支系确实富有繁荣,但明代后期的社会财富分配是不均的。当时的人口压力十分大,统计结果也有很大出入,1600年中国的人口已经接近1.5亿,人口的增长是生产力增长的明证,但对资源也构成了威胁:1637年的饥荒和1641年的瘟疫破坏了食物供给。两年之后明亡。
(混乱时期的灾难) 富裕时代的生存之道或许像庞家一样,通过勤俭的持家之道,使族系有发展下去的可能,但人口的增长在天灾人祸面前也带来了各种混乱。灾难的阴影实际上在1599年的历书中就有所反应,《万用正宗》是一本历书,天文异常能反应什么,在这本书中有详细的解释。如清明起风时纸价上升的征兆,重阳刮风时谷价上涨的征兆,晴空霹雳意味着兵乱,晴空下雨意味着旱灾等等,历书的天文解释已经草灰蛇线地铺设了灾难的来临。
(信息时代的印刷业) 《万用正宗》这本书的印刷和推广是余象斗。他是个商人,什么赚钱他就提供什么,不管来源也不管后果,老百姓需要这类书来预卜未来,他的年历就迎合了这一要求,甚至士绅也被吸引到这一市场。《天工开物》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不管是技术类还是儒家经典各类书籍都在印刷销售,无论数量或种类,都是中国历史上未曾有的。在这种条件下,私人藏书也成了必要。藏书和禁书成了私人和政府之间的对立,但商业印刻使禁书成为不可能。
(新闻)除了书籍,各级政府机构的官方档案也日益庞大起来,《邸报》就是当时特定形式的新闻。明代后期是识字的人开始增加,新闻报纸业在当时给小本商人提供了机会,属于典型的城市服务业。
这六个部分互成因果、相互作用,通过它们之间的前后联动,金钱和经济如何影响、推动商业的发展就被描述出来,钱神主导各行各业,夏的繁荣就表现其中。这是卜在书写时的思路。
历史在他的叙述中前后相连,共同作用,交相呼应。如同《盲人奥里翁》中龚祥瑞从梳理自己律法事业中体会到的历史:它并是不“非此即彼”而是“亦此亦彼”。卜正民的历史观除了因循这个规律,他更注重指出它们是怎样亦此亦彼的。私人旅行和商业邮政,纺织品和妇女的经济地位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物件的时尚、性的时尚在张岱的《陶庵梦忆》中又是如何成为浮华的代名词。
描写完明的结束后,卜正明回到开头借张涛之口提出的问题,商业本身是不是罪恶?如果没有商业的发展,洪武皇帝在建国初提出的“家给人足,比邻敦睦”的理想秩序会不会一直维持?他借张涛的口提出的问题,在他的叙述中就已经给出了答案,或者说帮助我们在看的过程中就差不多摸索到了答案。
明虽然亡了,父权家族、等级秩序、正义等中庸价值体系,是这些东西维系着中国的社会结构秩序,而不是明代的秩序。这是卜正民在整本书的最后的一句话,也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读书的方法还有:按图索骥找到《纵乐的困惑》的这个“图”是从张岱开始的,读张岱《陶庵梦忆》、《西湖寻梦》后,遇到了史景迁对张岱的解读《前朝梦忆》,在这本书里看到史景迁参考的目录中有卜正明的书,读完《纵乐的困惑》想到了赵柏田的《南华录》,当时疑惑他为什么写晚明的繁华而不写宋,现在知道是自己的无知。所以想再看看《万历十五年》,把黄仁宇与卜正明做个比较。一本书带动一本书,直到可以把明的历史大概梳理清楚。
另:以个体入手描述宏观历史的写法除了小说外,还有很多可以借鉴,如清孙夏峰笔记:《微虫世界》,即以个人入手描述太平天国运动。想找来一读。
发表文章9篇 获得11个推荐 粉丝42人
一只黄色的鸭子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