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九
2018-03-10·阅读时长8分钟
“今丘也,东西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
——《礼记·檀弓上》
“欢迎你啊,哦,生命!我曾数以百万次地面对这种经验的现实,在我的灵魂的铁匠铺里锻造出尚未造就的我们种族的良心。”
——詹姆斯·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1
2013年初秋的某日清晨,教室里书声琅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书本上的夫子慈眉善目,双手作揖。大约在他出生的那一日,父母见他额头凸出,犹如山丘,故取名曰”丘“。
一个与我们相距两千多年的人,他的言语至今在墨字间传递。但彼时的林老师,从未思考过“丘”是何人,他何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何为“君子”,如此等等。我的“论语”课,照本宣科。双十年华,人民教师,口中所言腐朽不堪。正如夫子批评宰予所言:“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见《论语·公冶长》)学生们以最快地速度背下论语十则,在考卷上填上近乎标准的直译。这,就是我们读《论语》的方法。至于如何看待孔子,莫不过是教育家、思想家、老人家。如今想来,内心的罪疚不言而喻。无知者,唯有在学习之中,罪疚感能减轻一点吧。
多年后,我也许会告诉我的孩子,在繁华喧闹的日子中,你的母亲坐在病床上,读论语。那是2017年。心中的一切聒噪、恐惧、焦虑……如何一点一滴悄然乌有。
而更多的时候,捧着书,翻来翻去几页,脑子为空;越翻越着急,越看越迷乱。如果将阅读当做修炼武功,大约总有心法不得而走火入魔之刻。当然,你也可以选择适应虚构的一切,比如工作至上,比如网络。每一天都可以处在欢喜节日之中,因华厦美衣、觥筹交错而喜,因求之却不得而悲。刚刚踏入城市的那一刻,我兴奋得不知所以,将周围的一切当做自己的老师。我以融入城市为目标。可这样的日子,并不快乐。唯有仰看深圳的蓝天,我才有片刻的宁静。
活着的态度并不是非此即彼,走进城市,并不是要以违背旧我为代价。入乡随俗也许是客套,心安才是关键之处。心安者,东西南北皆故乡。
2
罗洛·梅在《创造的勇气》一书中写道:
“在宗教中,最终受到赞扬的并不是拍马屁的谄媚者,也不是最忠诚地坚守现状的人,而是反抗者。请回忆一下,在历史圣贤和反叛者就是同一个人,这种情况是多么经常地发生啊。”
孔子就是如此。本质上,他应该是一个探求者、求道者,甚至是反抗者。
日本学者白川静在《孔子传》中写道:“孔子是一个孤儿,连父母的名字都不知道,母亲大概是巫女。”所谓巫女,就是一个家庭里的长女或者最小的女儿为了家中的祭祀,一生不嫁而留在家里。
孔子幼小的时候就成了孤儿,是在卑贱中长大成人的。由此,才开始用深邃的目光对人进行审视,才成为这样一个伟大的哲人。
孔子生活在下层的巫师社会里。据资料考证,孔子把父母合葬在一起的时候,特意把坟墓筑得足有四尺之高,然后说:“今丘也,东西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见《礼记·檀弓上》)东西南北人,居无定所。将孔子的前半生定格在贫穷和困苦的场景上或许比较妥当,其具体活动也不为人知。
孔子横空出世,登上社会舞台时已是不惑之年。他也许在社会底层的巫师祭师群体中颇有盛名,并有若干人等忠心追随。适逢鲁国内乱,权谋家阳虎向孔子投来橄榄枝。曾经是季氏家臣的阳虎,囚禁了季桓子,强迫季桓子与他联盟,实行专政。《论语》之中亦有记载,阳虎也就是阳货。孔子后来踏上流亡之旅,阳虎也像一个神秘的阴影一直影响着他。为躲避阳虎,孔子逃至齐国,两年后,阳虎也在鲁国失势而流亡至齐国。孔子不得不再次回到鲁国。这时的孔子大约50岁前后。
不到三年,在鲁国不得志的孔子再次踏上了流亡之路,这一回,一去就是十四年。跟随他的人除了子路以外,还有颜渊、子贡等少数几人。这时的孔子已经五十六岁,子路是弟子中最为年长的,已经四十七岁,而颜渊等人还是刚刚二十出头的青年。
“在这流亡生活中,他们中间不仅形成了强烈的命运共同体额意识,还提供了一个深刻思索命运问题、天的问题、人性的问题以及时政问题的机会。这就如与使徒们在一起彷徨不定的拿撒勒的基督的形象一样。不过无比遗憾的是,这彷徨的详细记录并没有留存下来。”(见白川静《孔子传》)
井上靖则在传记小说《孔子》中虚构了一个人物——“蔫姜”。大约就是为了弥补心中的遗憾,更是对两千多年前这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流亡与探索之旅的极度向往。
“蔫姜”的故土是蔡国。
“提起蔡国,浮现眼前的仍是灰蒙蒙的一片土屋聚落和围绕四周稀稀落落的桐树林,还有桐树林那一头的汪洋汝水。”
蔡国从建立之初便是艰苦流离,又因围绕中原的吴国、楚国等外方大国将势力伸向中原,蔡国悲惨苦难史开始了。蔫姜故土多次遭受南方楚国的压迫征伐,最终被迫从属楚国。蔫姜成人之际,离开了生灵涂炭的故土,偶然机会中跟随一名宋国商贾远赴宋都。也就是在宋这个地方,蔫姜遇见了改变他一生的人。这一见,就是一生的缘分。自此,蔫姜作为孔子流亡团队的一名杂役侍奉在侧,目睹了孔子与弟子们流亡期间的一切。起于葵丘,经历陈蔡之厄,负函之行让年已老迈的孔子断了继续流亡的念头。
最后夫子怅然:“归与!归与!”一行人最终回到卫国,再回到鲁国。而引起“归与”的导火索到底是什么呢?井上靖写到是孔子在负函三年,为谒见昭王,而昭王已薨,孔子心灰意冷。白川静的版本中,则是因为孔子对楚国著名的贤者叶公失望,决定离开。
飞翔的鸟儿,终有栖息之时。无论是哪个原因,孔子最终选择回乡。后来,孔子就成了那个最为后世人熟知的形象:三千弟子的孔老师。
3
某天等地铁时,看见对面的广告牌上出现了孔子。
图上的孔子笑容可掬,大约心里念着:尔等小子……
我不禁哑然失笑。笑了很久,或许会一直笑。为今人小智慧而笑,为夫子千秋盛名而笑。
多年前,孔子一行被困于陈,师徒若干人等停留在荒凉的小村落中,众人已有将近十日没有进食。师徒几人靠在一棵巨桐树旁休息,不知道是谁找来一块儿毛皮垫子给夫子铺上。向来胆大爽利的子路拖着疲惫之身,踉跄向前,对着他的老师质问道:君子亦有穷乎?
也许当时的子路真的生气了。你我几人,一位是当世儒者,其余人等皆是不可多得之才。难道这一次要活活饿死在这荒郊野岭之中?子路一问,与其说是质问老师,不如说是对自己的质疑。
“夫子搁下琴,转向子路言道:‘君子固穷。’声音强而有力,使众人为之一震。夫子紧接着又说:’小人穷斯滥矣!”(见井上靖《孔子》)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见《论语·卫灵公》)君子在困境之中,能守住内心;而小人则会动摇心志,放浪言行了。(可见,子路之道尚未入门,这一推断暂置一旁)
孔子言“道”“仁”“君子”往往是一个意思。《论语·里仁》中有言:“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一个不仁的人,无法长期地居于穷困之中(久之,他可能会做出不仁不法之事),亦不能长久地居于安逸之中(久之,他可能会为欲乐所蚀)。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心不在境。外面环境有约,亦有乐;但如果人不能择仁而处,在穷困与安逸之间,他都无法安宁。正如钱穆所评:
“安仁者,此心自安于仁,如腰之忘带,足之忘履,自然安适也。利仁者,心知仁之为利,思欲有之。”
在孔子师徒流亡的过程中,危险无处不在。如按照卫——宋——陈蔡——楚地负函——卫——鲁的路线来看,南行途中,在匡地被困应是最早的灾难。白川静认为孔子困于匡,应是被人认作阳虎所致。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在匡地被困,他说:“文王死了后,道不就在我吗?天若要灭道,那么久不会让后人了解这道。天若不灭道,匡人能把我怎样呢?)
孔子踏上亡命之旅后,大约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吧,政治亦非最关键的事情。此时,他才会表现出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以传道者自居。
被困于匡,暂且可被当做是认错人。后来在宋国,孔子一行再次受到迫害。《论语·述而》中有这么一段记录: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上天生德行于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相传,当时孔子带领弟子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祭礼,桓魋想要拔起大树来杀孔子。白川静在《孔子传》中提到桓魋是宋国的侍臣,力大无比。
孔子师徒再一次侥幸逃脱了这次灾难。后来桓魋的弟弟司马牛归入孔门,孔子教导他“君子不忧不惧”(见《论语·颜渊》),大约司马牛心里边仍旧记着兄长迫害孔子一事,内心免不了感到罪疚。
可以想见,流亡之间,孔子毫无圣人之形象(当然,圣人是后世人的爱称,孔子不以此自诩)。据传逃离桓魋之难,孔子与弟子们失散了。“路上行人看见独自一人站在城郭东门的孔子,称形如丧家之狗。当子贡赶上了孔子,把这话告诉他时,他甚为愉快,连声答道:’对啊,对啊!’并置之一笑。”(见白川静《孔子传》)
4
孔子有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是弟子整理出来的语录。孔子本身不创作,连记录下来的对话也是简短有力。
有一回,孔子莫名地说了一句:“予欲无言。”身旁的子贡吃惊,回道:“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对于孔子来说,现在“述”已经不再重要了,他静静答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在万物自生的世界中,无言无相,形色自行其道。它存在的模样便是真实的模样。这一境界,我不法领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也能得到一二启示。每天上班下班的路上,我常常会看周围的一切,同一条路,每天都是不同的模样。地铁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甚小,而思绪甚远。地铁的四十分钟,步行十分钟——这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是我最接近这个世界的时候。
一日,下班回家。我转而绕入荔香公园——我每天都要经过这里,但从未进去看看。走在公园小道上,忽然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喊我一声。我转身,她朝我看着,一边继续喊。可是我听不清她说什么。她身边的男人笑着说:认错人了,不是妈妈啊,妈妈待会儿就过来了。
呵。
再往前看去,草坪上坐着很多小朋友,一起嬉闹奔跑。道路两侧的花朵都十分艳丽。我竟然发现了一种浅紫色的树叶,不对,那是一根藤。缠绕在树枝上,前半段是青青的,后半部分则成了浅紫色,还有点淡淡的粉。
发表文章15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5人
给不确定者以确定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